伦理道德的句子中华道德名言警句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4、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6、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7、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m伦理道德dash;《论语·卫灵公》
10、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11、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1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4、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20、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21、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警句;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28、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3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1、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管子形势解》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警句mdash;—《论语·子路》
33、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34、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35、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3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3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3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40、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41、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
4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4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45、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46、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47、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4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50、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51、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5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5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5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55、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56、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5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58、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59、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6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6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65、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67、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6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6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7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7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2、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7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7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警句陆游《示儿》
7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7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77、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7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