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踏青风俗的来源及故事
春天到郊外游览叫踏青。这其实是演绎以后的概念。古时踏青是一种风俗,有一定的时间。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诗·踏青》有证:“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冰行。”至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另据《郝志》:“至三月上巳祓禊,清明插柳于门,其前五日始,一月中扫墓郊行,谓之踏青。”可知古时踏青,虽时间不甚一致,但有具体规定。后一般为清明扫墓时踏青。清明多在农历三月,其时天蓝云白,四野葱翠,碧草如茵,花红柳绿,正是观赏的好时节。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偷得半日闲,在山峦溪涧边,,平畴绿野中,观大自然之丰采。怡情性,舒胸臆,快筋骨,折柳插于头,采花集为束,玩得饥饿时,正好有清明祭扫时之菜肴水酒,饱餐一顿。薄暮时分,带柳而归,亦算应踏青插柳之古俗,诚人间一大快事。这种习俗在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形象生动之描绘:仕女如云,宝车伞盖,堆红簇翠;《东京梦华录》以文字记踏青插柳,与《清明上河图》堪称宋时记载踏青之“双璧”:
“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为之炊熟,用面造枣饣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椎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其实,在此之前,也有清明节踏青的前奏,时京城人称之为 “探春”:探春是踏青的预演。
“收灯毕,都城人争先出城探春……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香花如绣,莺啼芳树,燕舞晴空。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踘疏狂。寻芳选胜,花絮时坠金樽;折翠簪红,蜂蝶暗随归骑。于是相继清明节矣。”
“探春”之俗在《杭州府志》亦有记载:
“二月花朝以往,士女争先出郊,谓之探春。画舫轻舟,栉比鳞集。……每当春日桃花盛放,一望如锦,游人多问津焉。”
这是何等优美的“踏青图”。充分地利用自然,享受生活,应该说这也是人生价值的一面。
插柳之俗,在《荆楚岁时记》有载,然是时则柳插于檐前和门户之上。后将柳枝插于头上此俗大致与唐高宗李治有关。唐时李治在渭水边举行祓禊,把柳枝绕成圆环分送群臣,谓可驱邪,故至唐以后有踏青插柳之俗。
但民间亦另有一说,云与柳永有关。
柳永是宋时风流才子,为举子时,极喜欢游冶于歌榭妓馆,并善为歌词。故教坊乐工每得新曲,必求柳词。柳永不唯耽恋此类场所,更能尊重理解歌舞ji女,所以深受歌妓尊重推崇。且因其词,柳永在教坊妓院声望颇重,传凡得柳永青睐之歌妓,无不声誉鹊起。后柳永死于京口,众歌妓每于清明之日前往柳墓凭吊祭祀。祭毕,则在路边折柳簪发以为悼念。后遂相袭成习。
古时,男女有别,界限森严,平素极少接触机会,而清明踏青因是习俗,故可以例外。因此,这倒增加了男女接触机会,造成姻缘。唐孟棨《本事诗》曾记有这样的故事。河北举子崔护来京城应试没有考上,在京城逗留。清明节那一天,独自一人出城踏青赏春,走至一片庄园,见里面花木繁茂,清幽寂静得如无人居住一般,崔护因渴,叩门求水,好长时间,才看见里面一位姑娘从门缝里向外悄悄地察看,问:“谁呀?”崔护报了姓名,并说: “独自一人踏青赏春,酒后口渴,请给一口水喝。”女子进去端出一杯水,开了房门,还搬了一个凳子让崔护坐。然后独自斜倚在桃柳枝旁,久久不去。姑娘长得很美,崔护和她说话,她虽不答,但怯懦娇羞之间,情意很是亲切。崔护告辞,女_子送到门口,似乎恋恋不舍,崔护也怀着眷恋之情而去。
此后崔护再也未去过那个庄园,等到第二年清明节才又去那里,可是去了之后,虽然景物同于去年,然而门却关得严严密密,崔护怅然有失,遂提一绝对门扉之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崔护复去城南,又去探访,听门内有哭声,急敲门询问,出来一个老人问道:“你可是崔护?”崔护说是。老人说: “是你害死了我的女儿。”崔护忙问原因。老人说:“我的女儿知书识字,虽已长成,却末许人,自去年以来似乎有什么心事,一直精神恍惚。前几天我带她外出,等回来一看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刚刚死去。我就这一个女儿,你害了她,连我也无依靠了。” 崔护一听,很是伤情,请求老人让他进入灵堂哭吊。崔护看那女子,还是生时模样,想到去年见她时的情景,五内俱伤,抱住女子尸体大哭,又将自已的头枕在女子的腿上说:“我来了,我在这儿呀!”说也奇怪,听见哭声,那女子突然睁开眼睛,活转过来。老人一看大喜,便将女子许配给他。
踏青赏春,乃人间乐事,饮酒是必然的事,但也因为饮酒而醉,弄出些故事来。《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写明成化年间浙江录嘉一个儒生王杰,在暮春时节与友人“往郊外踏青游赏…… 王生看了春和景明,心中欢畅,吃个薄醉,取路回家来”。走到门口,见家僮和一卖生姜的客人为买姜讨价还价争吵,王生因酒醉一时焦躁,推了姜客一把,姜客仰面而倒休克在地。他吃了一惊,赶忙救活姜客,给了姜钱,还送他一疋白布。这姜客走后,回家乘船,将刚才之事告诉了船家,正好上流漂来一具尸体,船家心生一计,将姜客的白布和篮子以高价买走,第二天拿着这两件东西来找王生,讹诈了王生不少银钱。后来王生因一事打了仆人,仆人又告他打si人命一案,被官府拿下险些坏了性命。后来多亏姜客来看望王生,才救了王生,免去一场大难。
同样是清明踏青饮酒,有人却因此而得美眷。《古今小说》第六卷《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写葛令公清明踏青时,在岳云楼摆酒,赏了手下申德泰三大杯美酒。申德泰喝了三杯,一时失态,目注葛令公宠妾弄珠儿,葛令公连唤三声均未唤应。后申德泰整日提心吊胆,怕令公降罪,然令公却作无事看待,申德泰感令公厚爱。一次随令公出征,单骑匹马奋力厮杀,将一场败仗打成胜仗。令公火喜,将弄珠儿及自己住过的旧宅赏赐于他,皆火欢喜。
踏青插柳之俗,至今仍盛行。但踏青已不顾及清明与否,而成为一种以娱乐为主的春游活动了。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