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们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小学古诗《静夜思》教学谈,希望对你有帮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老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们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们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们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老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们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们,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们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们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们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们“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们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老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们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们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们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们自己评议。这期间,老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们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们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们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们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们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老师应指导学生们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老师先让学生们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老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们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们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们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老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们,要求学生们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安排上,我布置学生们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学生们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学生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学生们而教!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