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世里的人才竞争散文
“大争之世”里的人才竞争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杂文学会会长 商子雍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被称作所谓的“大争之世”。可能是应了那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吧,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已经呼之欲出。但究竟谁个能够最终问鼎中原、成为一代枭雄,却尚无定数。于是,雄踞各方的君王、将相、甚至兵卒,就情不自禁地都在虎视眈眈。
尽管战国争雄的历史、包括秦国奇迹般地崛起,至今还是一段既令人惊叹、也让人颇感神秘的往事,但学界在如下问题上却存有共识,这就是从春秋战国到到秦统一的200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火山的大喷发时期,是士人、智者在政治、文化舞台上最为活跃、纵横捭阖的时代。志向高远的君王,为成就霸业不断改革变法,当然需要网罗人才;见识超群的士人、智者,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四处奔走,努力寻找展示才能的舞台。君王和士人、智者的双向选择,使得众多的人才能够获得被装进“布袋”的机会,进而脱颖而出。2000多年过去了,至今回望那个时代,还让人不胜神往。
“大争之世”是为统治天下而争,但争天下的前提是争人才,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秦国要高出其他诸雄一筹。与世袭贵族政治气息浓厚的六国不同,秦国世袭贵族的势力非常薄弱,这无疑就给出身卑微的草根精英,留下了大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而且,秦国用人,非但不看出身,而且不管“国籍”。在《大秦帝国之纵横》第29集、30集中有着出色表现的相国张仪,就是一位出生在魏国,曾经在楚国打拼,最终来秦国助力的客卿。不拘一格选人才,秦国此举可赞。
当然,不是说战国时期的其他各国就没有人才。楚国的昭阳、芈原、屈匄,韩国的公孙衍、韩朋等,也都堪称出类拔萃的不世之才。然而相比之下,他们的生存环境,就远不如在秦国的张仪等人了。在第29集、30集这两集中,有着好几场秦国、楚国君臣庙堂议事的重头戏。秦国这边,气氛轻松,场面和谐,臣子较能畅所欲言,君王还算虚怀若谷,议事者有时还互相调侃几句,开个不伤大雅的玩笑。楚国那边呢?庸臣、佞臣唯唯诺诺,良臣、忠臣孤掌难鸣,君王则昏聩霸道,一意孤行。于是,秦国的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和勇气,而楚国,诚如芈原所慨叹:庸王误国,百姓涂炭,楚国危矣!
屏幕上的故事还在继续,但群雄争霸的最终结果,却已经显现端倪了。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