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与小人书心情日记

文章 2019-07-09 23:53:25 1个回答   ()人看过

从记事起,我每天总想放肆地吃一顿猪肉,总想过瘾地读几本连环画小人书。可是因为出生在偏僻的农村,父母均是种田人,无法满足他们惟一儿子两个简单的想法。当然身处那样家庭的我也不会向父母表达想法,因为在当时的家庭情况下说了也是白说。

那时外婆家在常德双桥坪,是公社所在地。萧条的小街上有供销合作社,供销社的柜台里面摆有十几种小人书,记得柜台里卖小人书的是个年轻女人,很漂亮,梳着长辫子,穿着花衣裳,只是面貌呆板。可能是像我这样的农村小孩她看多了也看烦了,不管你怎样亲热地称呼她,除了告诉小人书的价格,从来就不给我看书的内页。我只能隔着玻璃反复看小人书的封面。

小街上还有公社食品组,那里每天清晨天不亮会向贫下中农卖点猪肉,逢年过节还会多卖几头。抓刀卖肉的男人肚子很大,像个孕妇,脸上堆积横肉,样子倒还和蔼。挂在肉杠上杆秤的秤钩、秤砣与秤杆永远都是油光水亮的,那杆子老是朝天,有肉无肉在钩上都是那样。我排在买肉人的队伍中,总听前面的爷爷奶奶们说:“秤杆莫太翘了啰!”若干年后,我才知道那总是朝天的秤杆不知让我们少吃了好多猪肉。即使天不亮就去排队,即使和蔼的胖子用那朝天的杆秤卖肉,很多时候刚轮到我,或差不多轮到我时,总听到那胖子大声说:“今天肉不卖了”或者“今天肉卖完了”。看到里面挂着的多半边猪肉,只怪自己今天运气差,还是回去与外婆吃蔬菜吧。有时也看到同我差不多年纪的小孩拿着一张小纸条,高声喊叫:“买肉!买肉!”胖子脸上的笑纹马上就又堆了一层:“好,要哪里的!”经过若干次同样的场面后才明白,那些拿纸条的小孩是公社干部的子女,那纸条是公社书记写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鼎城区南坪乡当党委书记时,想起那情景,真想给全乡的小孩每人写张那样的纸条,让他们去买想吃的好猪肉。可那时已经不需要了,因为猪肉全乡到处都能买到了。

我的外公去世早,舅舅在外地当兵,外婆常年一人在家。每到星期六下午放学后,我都要赶十几里山路到外婆家,老人家接到她疼爱的外孙时,总高兴得合不上嘴。晚上就拿出舅舅寄回来的少得可怜的津贴费或是她老人家卖鸡蛋什么的几角或一元(最多也就是一元),叫我第二天早上去食品组买点肉回来,因为她早上要出工捞工分。我每次拿着外婆给的钱,去食品组排队,尽管那时猪肉价格每斤仅七角六分钱,也不能将外婆给的钱全买肉,站在买肉的队伍中我总要算计,供销社柜台里那本我还没读的小人书要多少钱,必须先留下买书的钱,然后才买多少钱的肉。买肉时也总想买肥的,不要瘦肉。但那胖子却老是给我割瘦肉,就是不给我割肥肉。要是有钱,那时真想把整头猪身上所有的肥肉都买回去。现在我在某肉业公司当了总经理,每次看到分割出来的肥膘总是比瘦肉要便宜很多,还难卖掉时,心里总想那个时候有肥膘就好了。

买到肉或没买到肉,手里总还有几毛钱,提着肉或光着手都要到供销社去看那呆板但漂亮的女人。因为她站的柜台里总有我没有读过的小人书。战战兢兢地把钱掏出,让她把小人书拿来,只看封面对就行了,往口袋里一塞,赶紧回家。外婆拿到肉也不问斤两,混着很多时令蔬菜开始炒肉,我自己则读那买来的小人书。外婆把肉与蔬菜一起在锅中炒熟了,我闻着猪肉的香味那小人书的头遍也读完了。吃完混有蔬菜的猪肉后,带着那本小人书与外婆道别,在回家的路上总是还要回味那猪肉的味道,如果想起书中某个有趣但还没记住的情节,中途还要坐下来再翻一遍。回到家中,一个星期里要给身边的小伙伴们讲若干遍外婆家猪肉的香味,说若干遍小人书里的故事。

因为我有可爱的外婆,才有我少年时的多次买猪肉、读小人书的经历,才使我养成了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在恢复高考后的一九八二年,我从家乡村办的初中考进了师范,那时我们班七十二位同学就我一人升学,全公社也就我一人考入师范。想吃猪肉更想看小人书的渴望让我跳出了农村,截留买肉的钱去买小人书的经历,让我后来在外面能吃很多比猪肉更好吃的肉,能读很多比小人书更好读的书。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