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09 23:38:25 1个回答   ()人看过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课程标准把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和考试中发现,应用题的得分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会产生“畏惧心理”。所谓畏惧心理是指由小学或初中已经对数学应用题产生恐惧感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后继处理应用题的心理趋向。也就是说畏惧心理是一种广义上的思维定势。下面是一次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被调查人数:127人,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侧重态度

放弃

粗略审题

认真审题

粗略解题

认真解题

所占人数

14

26

14

62

11

所占百分比

11.0%

20.5%

11.0%

48.8%

8.7%

由此可以看出,当面对数学应用题时,能够认真审题和认真解题的学生并不多。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消除学生对应用题的畏惧心理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以下是笔者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语文与数学相结合

现在涉及到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应用题,大部分题目较长,加上图表、分步设问,有的题目甚至达千字以上。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部分学生审题时不能够瞻前顾后,往往是读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不能够正确的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面对一道应用题,审题后感觉到茫然失措,导致放弃或粗略的解答该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教师讲解应用题时,大有必要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所给信息,分辨出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学源于现实,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讲解每章或每节时不妨带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入课题,进一步学习要解决该问题的基础知识,可能效果更佳。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否则数学只能变成数字、公式、概念、定理的堆砌物,变得枯燥乏味。例如:在讲分段函数这一节时完全可以用“出租车记费”,“公用电话记费”引入。指数函数这一节时可以用“细胞分裂”引入。研究三角函数时可以用“潮汐与港口水深”引入等等。教师有意识的提出构造问题,对这些实际生活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内堂与外堂相结合

大部分数学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只采用内堂,即只在教室内上课,但是,我个人认为,有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组织学生上外堂。走出教室,让学生亲自感受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对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的处理,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马路上,亲自实践,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坐出租车等方式。学习分期付款时,可以把学生领到附近的银行去了解、调查有关利率、复利的计算等问题。研究有关溶解度的问题时,可以把学生带进化学实验室,在化学教师的辅助下操作,从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走出教室上数学课完全有必要。因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和相关人员进行交谈、了解,从而调查许多数据,学习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亲自实践和感受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到这一个过程并不是抽象,而是可操作的。若能够逐渐进行培养的话,可以建立许多数学模型。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拓广,从而对应用题不再感到陌生、恐惧,让他们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

四、猜想与证明相结合

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联想等合情推理与判断、证明等演绎推理的交织互动。在证明一条定理之前,先猜想结论,再推测证明途径,然后才试探着给出推理过程,成功了,才按严格的演绎式加以整理。既教证明,又教猜想,必须双双坚持,缺一不可。在课堂中要有活跃的猜想、讨论探索、发散思维。对学生不正确的结论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遇见判断函数类型的应用题,首先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建立直角坐标系,做出图象,然后进行判断,最后才是证明。培养学生要敢于猜想,敢于提前下结论,进而推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这种精神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总之,要消除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畏惧心理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相信数学应用题并不可怕,而是非常感兴趣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