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论文
摘要: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初中教育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初中历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内容的呈现能够为初中学生提供了解中华历史文明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进行探究,分析人文精神塑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促进意义,并分析目前初中历史的人文教育现状,并提出有效的人文精神塑造教学方案,旨在促进初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进而提升初中历史的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初中历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并能够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阅历,在以历史学科为基础的人文精神塑造之中,形成对中华文明的理性思考,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
一、人文精神塑造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促进意义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不仅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相对全面的普及,同时对世界历史知识内容也有所涉及,学生能够在全面的认知下,对历史进行客观解读,这些自我意识的表现,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念和社会价值理念,这些内容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历史教育不仅限于对历史事件、时间和人物的记忆及历史习题的完成上,拓展了初中历史的教育意义,教师能够在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引导之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完成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摒弃了单纯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放下权威的教学身份,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之间对于教学问题能够民主平等地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目前初中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现状
(一)学校进行历史课程教育的功能性认识存在偏差
初中历史教育课程需要根据其自身政治性、民族性以及伦理性的特点,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文化的精髓通过教学的形式进行传承,但是面对巨大的升学考试压力,很多学校和教师似乎已经忘记了历史学科教学本质性的教学目标,逐渐使历史教育呈现出功利色彩。这种教学目的的偏差,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有没有对知识点全面记忆,能不能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忽视了其中对人文意识的培养,没有将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初中历史教师缺乏人文精神素质
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压力也很大,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的价值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历史教师也是公众中的一员,自然也难以免俗,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升学率、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经济价值中,而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历史课程也是系统性较强的科目之一,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具有无穷的挖掘价值,教师缺乏对历史学科学习和研究的专注力,自然难以实现自身人文精神素质的提升。还有些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偏差,特别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历史学科的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对该学科的教师资源配备远低于语文、数学等科目,这也是制约初中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教学内容缺乏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安排
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安排进行规划,而教学大纲的制订也基本都是按照应试教育理念而设定的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则相对较少,学生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无法有效地对其中具备的人文精神进行感悟和学习,自然难以实现人文精神塑造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塑造的可行性方案
(一)转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理念,体现历史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若要实现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改变学校和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的教育宗旨,摒弃应试教育的束缚,体现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性,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历史学科本身具备的文化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进行“宋元文化”的教学时,宋徽宗统治时期宋朝灭亡,当朝皇帝没有发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体统治的作用,任何朝代的灭亡都是由于自身朝政的没落以及另一个国家的兴起而造成的,宋徽宗虽然在政绩上毫无建树,导致宋朝的衰败,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将宋徽宗在绘画、书法以及诗词方面的造诣进行阐述,在其对文化和艺术的痴爱之下,也推出了相关的政策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宋词和宋瓷对现代社会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清明上河图》不仅反映了当朝文化的造诣,同时也映射了当时动荡的社会以及不安的朝政。历史本身就是辩证的,教师将这些具有辩证性却充满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对宋朝历史有独到的见解,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和人文素质,能够促进其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人文思想
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能够体会到知识点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实现人文教学,促进学生人文意识的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近代史的教学内容时,中国的近代史本身就是血泪史,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当时的历史现状,而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正是由于这些运动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现代前进、向文明前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阐述发生这些历史事件的时期、人物以及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更要向学生阐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将其中表现的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向学生进行解读,不仅仅是一次运动,更是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挽救祖国的生命而做出的流血和牺牲。即使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学生、每一名公民都应该具备的,教师要通过教学过程,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影响学生的人文思维意识发展。
(三)拓展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有对于世界文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对于没有直接接触过另一种社会和背景的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存在距离感的,教师可以拓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世界历史有真实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弘扬文化共荣的人文精神。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阶段,搜索有关世界历史文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向学生展示《英雄交响曲》的魅力,向学生展示托尔斯泰作品的有关电影情节,向学生展示凡高对艺术的执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和艺术其实在有些角度而言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因为文化和艺术的美好,这些美好的作品得以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
教学改革的推行深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和自主探索知识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人文精神的存在,促进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塑造。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改革开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让学生能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改革开放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因为改革开放而发生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直观深入的理解,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内在的不断探究、敢于创新的奋进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塑造。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教书育人,初中历史教育课程不仅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对历史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教师要重视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利用多样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迎合新教育形势下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要求,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峰.人文价值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J].成才之路,2015(17):19.
[2]李高原.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未来英才,2015(10):205.
[3]李扬儒.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34):20-21.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