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运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在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但从一些新课堂中,却还是可以经常看到,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领悟不深,在实践过程中偏离课改轨道的现象。
1.过度实践,弱化双基。
误读《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于是就出现了将实践性放在首位,却弱化双基的误解。有的教师谈知识色变,甚至学生读错几个字,说错几句话都充耳不闻,认为讲授了知识就不符合课改精神;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形式变化多端,却对字、词、句、段的教学如蜻蜓点水一般,基本的识字教学没完成,短短的课文读不熟,双基受到了不应有的弱化。
反思语文课程虽然具有实践性,但仍有学科特征,弱化了双基就使语文教学成为空中阁楼。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是核心目标,扎实的双基功底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与衬托,舍去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在新课标下要树立新的双基观,要不断地更新双基内容,要有广博的双基视野,合理的双基结构和良好的双基素养。
2.过度主体,弱化主导。
误读《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就出现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误解。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放手让学生提问,一节课提出二、三十个问题,教师不加归类、筛选,结果导致教学环节散乱、重难点不突出、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问题七、八个学生回答,各不相同的答案教师都加以肯定、表扬,该做结论的不做结论;有的过度注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想和谁合作就跟谁合作等现象,结果一节课被闹得支离破碎。
反思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迷失方向。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弱化,当能够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当可以分辨出优劣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清好坏;当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时,要引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3.过度张扬个性,弱化价值取向。
误读《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学生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过度张扬个性,弱化文本的主旨和价值观的误解。如教学《狐狸与乌鸦》时,针对学了本文后,你最喜欢谁这一问题,有不少学生喜欢狐狸的小聪明、会想办法、做事永不放弃、会讨人喜欢教师对这些答案却大加赞赏,认为有个性。而这恰与文本所揭露的狐狸的阴险狡猾这一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了。反思上述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似乎热闹了,文本的体验似乎多元了,但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是说学生的一切都没有错误。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忧郁、犹豫的王子。因此,个性化阅读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需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翅膀不可以任意飞越文本所不能及的境界。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