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现出高素质的趋势,因此教育必须要有改革和创新。关键就是要破旧立新,实行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在教育资源上进行改革,特别是教学方面对教材的定位。作为一线教师应该适应新课改形势,推动历史教学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历史教学
多年来,我国培养人才的方式一直是应试教育,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发展,国家竞争增强,高科技人才需求增加,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渐渐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要改革,要创新,要有突破和发展。而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转而将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知识能力、个性特长、身心健康等的培养融为一体,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课程改革,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教材,它不再沿用原有的通史体例,而变为模块专题式的体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新教材注重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发展沿革确定一条比较明晰的线索,有较详细的叙述和较深刻的探讨,种种教材体例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改革的目的所在;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体例的缺陷,即整体性和全面性被弱化,常见的情形是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分割成若干部分,在分成的若干专题中讲述某一知识点的几个角度;这样势必使历史教学的两个基本特点———全面性和时序性得到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过分强调教材本身的弱点,而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扬长避短,合理利用,使新教材有助于我们教学,把教学真正搞活。事实上,新课改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义。那么,我们在这种体例之下,如何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进行呢?
首先,应该从国家教育改革的层面去理解历史教学改革,明确以下几种认识:1.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明确了大政方针,也为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明白继而遵循这样一种思路,不然很可能会犯方向性错误,以至于走偏。2.考试制度是检验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考什么,怎么考,都会直接影响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进行,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3.素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前提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教材改革。教材的编制原则和形式也必然会对我们的教学方式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新课改为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4.素质教育的落实在于教师,以上三个方面的贯彻实施,离不开教育者的领会和执行。
其次,就教师的主导性而言,教师应该用语言去感染学生,说白了就是要把历史讲“活”。新课改的推行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美国资深教育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中说:“不管学生看上去是多么的无可救药,也一定要相信他们能够或马上就会取得显著进步。千万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谁也无法肯定他会在何时取得显著进步。人的潜力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要大得多,也可能超过他们自己所了解的。要相信潜力在任何一刻都会爆发。”他的这段话强调的正是学生的无限可塑性,当创造机会使其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创造奇迹。
再次,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历史本身,科学组织教学。历史本身是不具备人为性的,它不随着人的意志而改变,更不能随意扭曲,不然历史就会失去本来的面目和价值。所以,历史教学不能为了取悦学生而忽视历史知识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苦练基本功,要激活课堂的源头,恰在于历史教师自身积累的知识水准,唯有“厚积”,才能“趣发”。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就学生的主体性而言,我们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而又不能放纵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也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观点、思想要给予尊重,让学生产生“心理安全”,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又不能放纵学生,不能任由学生在课堂上信口开河。对于个性太强的学生就一定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促使其健康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总而言之,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其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人才的质量和国民的素质。所以,作为素质教育执行者的一线教师,必须乘新课改的东风,努力改变思想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勇往直前,朝着既定的目标鼎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徐学根.互动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初探[J].人教网,2012,6.
[2]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J].宇航出版社.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