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教学反思
《掩耳盗铃》是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中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门上的铃铛,当场被人发觉。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导入新颖,积累激趣。
导入我采取看图猜成语的方式进行,一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二是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氛围。
2、激发写字兴趣,对写字指导不放弃。
本节课我重点讲解“盗”这个字。首先出示甲骨文的“盗”,然后出示现代的“盗”,对比激发学生学习汉字、书写的汉字的兴趣。紧接着是写字指导,我想:只要坚持每课认真分析讲解几个汉字,学生的书写能力及书写水平一定会有提高的。
3、学习方法,一目了然。
正式学习寓言之前,我们先复习了学习寓言的方法,我想:只要方法学会了,那么学习任何寓言都会无师自通。
4、在课上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真正明理。
这篇寓言浅显易懂,但寓意如何提炼,是我思考的一个主要内容,告诉学生是肯定不行的,于是我就让学生给偷铃铛的人出招,想他怎么做就不被发现,在学生一一反驳之后,由学生自己感悟到这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只要做坏事,就一定会被发现。
5、查字典,学以致用。
当出现不认识的字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在拓展阅读时,有一个字学生不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亲自查字典寻找答案。我想:这样做,一是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二是培养了学生遇到生字查字典的好习惯。
6、课后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
课的结尾后,我出示了这则寓言的原文,我想通过这一小小的举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涵养。
不足之处:
1、读的少。
本课是语文课,读书读的较少。首先,本课实在不适合朗读,所以我就没有安排学生个别读书。在学完故事、明白道理后我安排了一次指导朗读,但是由于我忘了,也没有读成,所以感觉本课在读书上体现的不够。
2、注重口语训练,但没出效果。
在本课学完课文后,我安排了讲故事的环节。为了让学生讲得更好,我播放了《掩耳盗铃》的原文动画,并提出观看要求:看看偷钟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想法什么样,可以用到自己的故事中。我这样安排,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二是进行写作指导。虽然蒋澍讲得很好,但她只是按照课文的内容在讲故事。由于时间原因,我没有安排其他学生再讲,对学生失去了一次训练的机会。课后我就思索,如果看完动画,就让学生说一说描写偷钟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想法的词语,学生再讲故事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意识地应用这些词语了。
以上是我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的所思所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为借,扬长避短,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