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优秀教学案例与反思

文章 2019-07-09 19:54:39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材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生活和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社会、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那么一个人的童年应该怎样度过?一直在父母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是自立自强,从小练就一身生存的本领?读一读成长这篇课文,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课文共分十四个自然段,记叙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然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却坚持用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来挣的自己的零用钱。故事告诉我们:让还在劳动中磨炼自己,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课文的第一至六自然段写小约翰给我的最初印象,很可爱,很节俭。可爱的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永远重复的两句话,重复的购买行为引起了“我”的好奇。由此我推测约翰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他,也可能是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为下文的描写打下伏笔。

七、八自然段写一个下雪天,一个在妈妈开车陪伴下送报纸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

九至十四自然段写“我”终于明白了真相。那还不是没有钱,妈妈也不是不爱他,家长以为,这样做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可爱的少年,作者通过外貌、神态、语言、环境等描写手段,活画出一个懂事、勤劳、节俭、向上的少年形象。文中的“妈妈”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但她是文章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妈妈的形象揭示了约翰成长的环境和背景。文章在铺垫、渲染,层层设悬、步步解惑的基础上,皆为顺利成章地点出主旨“因为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这既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联想空间。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半知半解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注重年龄差异,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的学。经过一学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已渡过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的过渡期,已开始渐渐习惯于小学的学习生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控制,使其更加合理,以利于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裹、挎”等5个生字,会写“肠、驶”等9个生字;积累词语“虎头虎脑、纷纷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恍然大悟、漫不经心等);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找重点句段,付以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之可爱,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感悟课文的主旨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树立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养成从小锻炼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习惯,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的重点段(14段)以及小约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难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