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灾害》的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09 19:30:23 1个回答   ()人看过

《意想不到的灾害》一课是说明文,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了解了这篇说明文的方法,同时,也明白了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回到办公室,我还自认为今天我上了一节好课,一节挺成功的课。但等我静下心来,再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我不禁一颤,今天的课,是语文课吗?这跟我教学生的常识课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不禁问自己:像这类科普说明文到底该学什么?该怎么学?

于是,我翻阅了《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知识要点,只是科普说明文学习其中一小部分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这些都应成为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读书,需要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意识。如果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的投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情感因子,推动学生穿透内容,触及精神。通过不断的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更要悟出言外之意。看来,科普说明文,我们也完全可以上得情意深深。

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说明文文本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通过反思《意想不到的灾害》一课,我渐渐明白:要把握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这样的教学,使得知识与能力这两只翅膀同时翱翔在科学的天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