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你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必然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讨论、探究、下结论。那么,课堂上,教师如何把握自己的位置,如何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课堂呢?
[片断一]
这是我曾经听过的一堂数学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
师:9+5=?,你是怎么算的?
生1:把5分成1和4,9先加1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
生2:把5记在心里,从5后面数。
生3:10+5=15,所以9+5=14
生4:9+10=19,再减5就是14
生5:把9分成4和5,5先加5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
生6:10+10=20,20-1=19,19-5=14。
生7:把9记住,然后从9后面开始数。
……
老师一直用鼓励的语言说:“你真能干!”“你真了不起!”“你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真不错!”“表扬他!”。这些话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想出了越来越多的算法。最后,老师说:“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方法,请你用最喜欢的方法做一下练习吧!”
接下来的情况是学生们的作业参差不齐,快的同学都等得不耐烦了,而慢的却还在掰着手指。练习后统计,做全对的同学约有一半,有错的同学大多数是全部做错。
反思: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发现教师只关注了各种各样算法的简单罗列,忽视了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思维的过程;同时,由于缺乏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一些学困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大部分同学只知道自己想出的方法,对其他方法一知半解;另外,教师也忽视了对学生的算法进行比较归类,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和自我调整。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而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多样算法,应予以引导,并有责任组织学生去比较、去评价,以便学生从优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否则,便失去了教育的功能。
[片断二]
这是本人自己的教学经历,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比大小》,学生每人根据不同的材料创作出两个不同的分数后,我引导学生根据分母、分子的特点,顺利地将黑板上的分数整理成以下三类:“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分子都不同的分数。”规定本节课研究的是“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中“分子是1”的分数后,教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每类分数中任选一组进行比较。
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出现我预想中的状态,很多小组觉得无从下手,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可想而知,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他们根本没有从这一教学过程中悟到什么。
反思:
失败的遭遇引起了我的反思,现在的课堂都提倡“开放”。“开放”本身并没有错,但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作用又何在?“开放”是可取的,但也应有个“度”的问题。我觉得我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本来,让学生任选一组分数进行比较,已经对下面的教学产生了威胁,教师又毫无方法指导地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大小,这对认知水平不高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如何把握开放的度,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我应当事先思考的问题。
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以“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分数中某两个分数为例,学生自己进行大小比较,巩固后再学习剩下的一类分数。有力的组织,使教学开展得井然有序。
我的体会
1、摆正自己的位置——平等中的首席
现在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教师的“讲”,有的甚至已经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不少教师把“少讲”甚至“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更有一些人把教学神化为学生的“自觉学习”、“学生中心论”,自主变自学,力图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这是放弃了教师的责任,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正如美国课程专家多尔所说“平等中的首席”。
2、把课堂还给学生——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们年龄虽小,但他们并非一张“白纸”,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并时时在教学过程中,想到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需要,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而当他们成为追求知识主人之时,便会绽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热情与生命智慧,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此而达到“不用教”的目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