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含义。
3、多角度阅读体会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含义。
【教学步骤】
一、谜语引入
1、师述谜面: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2、生猜谜底。(风筝)
3、师述:
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游戏,每年的阳春三月,小朋友手持风筝,三五成群,去田野空旷,手持风筝,追逐嬉闹,其乐融融。放风筝,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促发大家丰富的想像力,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风筝》,看看文中的我是怎样看待放风筝这个游戏的。
出示课题:21、《风筝》鲁迅
二、初步感知
1、师范读,听后学生谈有什么感想?
2、谈后说说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生答后,得出如下板书:
2、师引:文章叙写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感情的经历。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自读课文,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不能理解的语句。
2、生提问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几个问题:
1段为何惊异,为何悲哀?
5段看了一本外国的书,为何是不幸?
11段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何沉重?
12段为何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
3、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可以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谈谈自己读了文章之后的想法。
(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
⑴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肃杀的严冬季节放风筝;悲哀于我见到风筝,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且永远无法补过。
⑵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更令人悲哀、沉重。)
⑶ 末段的语句中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要讨弟弟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因而悲哀;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体会感情,进行联想
1、师问:学了文章后,你对文中的人或事有些什么看法或感受?
2、生自由发言:
师提示:可以对我、弟弟的人物评价,也可以对我的行为,弟弟的行为加以评述。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