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我国行政体制执行过程中能够所需要的成本划分为:行政成本、协调成本、决策成本、信息成本与寻租成本这五类。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在一个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体制在不断地发展,它规范着市场主体的行为,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标准,并对此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提供公共服务。我国的行政体制发展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本文将通过交易费用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历次的行政体制改革。
【关键词】:交易费用;行政体制;改革制度
一、交易费用的概念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不管进行哪一种交易行为,我们得花时间了解与我们交易者的信息,并且要掌握即将要承担交易损失的风险程度。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必要的信息,我们才能在尽可能地保证自己的权益。在经济学上,我们把进行这些交易所要付出的成本称为为交易成本。
科斯是第一个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的经济学家。科斯首先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运行是付出成本的,通过建立一个组织体系,并把统筹资源的配置权集中到某个管理者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就缩减了产业经营费用。科斯还指出,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就要使企业在公开市场上所需的交易费用与在内部达成交易所需的额外成本相同。当企业想要扩张时,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随着企业内部每追加一笔额外的交易而递增。这是因为当企业内部交易增加时,企业家所面临的未知性增加,企业家凭自我感觉、经验和判断对资源进行配置,这就降低了资源的使用率,也使得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最后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
二、交易费用的划分
我国行政体制执行过程中能够所需要的成本划分为:行政成本、协调成本、决策成本、信息成本与寻租成本这五类。
(一)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是在政府进行某项行政活动过程中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时产生的损失。这是政府为维持行政工作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却不会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有人曾把庞大的政府机关称为“吃饭财政”, 政府结构不合理,职能不清晰会造成行政成本偏高,政府人员过多,职能分工不明确,不能高效率地工作,但这部分人却仍然拿着国家给的工资,这些行政人员凭借自身的特权对这部分资源进行消耗,但同时却无所作为。当政府把过多的支出消耗在行政成本上,本来用于公共建设的预算外资金被挤占了,但公共财政支出并不能因此减少,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必然会出现行政效率的局面。
一直以来,我国行政支出就是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这不仅加大了政府财政压力,而且使得行政人员不能高效地工作,在物力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局面。因此,降低行政成本可以直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二)协调成本
在市场上,交易双方在进行交易行为时必然要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这一行为放到政府层面上,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时必然会涉及到各组织、各人员之间的合作,这就必然会产生协调成本。而政府办公的效率受到协调成本的直接影响。因此,降低协调成本是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力。
(三)决策成本
中央和地方在制定政策、审核批准决策都直接影响着决策执行的成本。政府执行效率都受到决策制定的经济性、准确性、合理性与可行性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降低决策成本,减少决策失误,使决策更具有科学化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信息成本
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在与外部对象交易的过程当中,将会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因此公开信息利用新技术,降低信息的获取与共享成本是行政改革的新兴动力。
(五)寻租成本
寻租成本是政府官员凭借自己的特权对产权进行强制干涉,形成了非公平性、非竞争性的重新分配局面,满足了自身和一部分特定主体的利益,但同时也产生了交易成本,并造成社会资源配置低效和社会总福利损失。那些行为当中有的甚至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会极大地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因此,制止腐败现象,降低寻租的成本,提升政府形象是当前行政改革面临的急切问题。
三、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七次行政体制改革。我国进行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1983年,其主要内容是精简机构和撤销闲置的工作岗位,提高行政效率,以此来缩减行政费用。1988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核心工作是促使政府同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套,于是要求实现政府职能转型。这次改革还明确了个政府部门的职务,极大地促进了政府的执政效率。 1993年,我国又进行了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对宏观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进行协调,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在1998年进行了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得投资管制、金融准则、外贸体制等领域更加规范化。2003年,又进行了第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有资产的管理能力。2008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大部制的改革,将原来冗杂的机构进行了统一合并,完善民生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以此来提高社会管理能力。2013年,政府换届的同时也进行了第七次改革,核心任务是政府政权的进一步简放,使大部制改革稳健运行,逐步形成职能明确、各司其职的行政体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政府。
国家的行政体制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地不断增长逐步制定的。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它划分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利益格局,当这种利益格局不能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时,便需要进行变革。人们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权衡利弊,当这种制度的变革能够带给自己的利益大于所要付出时,他才会有所行动,若是这种变革所要付出的费用过大,不能满足自己的利益,他便不会去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重社会群体和阶层逐渐形成,多元利益需求不断涌现。在改革当中,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受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对改革加以阻挠。,他们将会通过非正当竞争手段维持其特权优势地位,挤占市场自由竞争的空间,这在无形之中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但同时也使得社会总福利受到损失;而改革中利益受损者一般处于劣势地位,由于组织比较松散、力量薄弱还尚不能形成利益集团,缺少必要的发言平台。因此,各阶层间的利益冲突与权益纠纷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和难度。这些利益既得者和利益受损者会对改革造成正面或负面的效应,使改革达不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30年回顾与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3] 江永清 .中国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J]. 2013.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