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惹了谁

文章 2019-07-09 15:37:20 1个回答   ()人看过

三字经》是传统经典,学《三字经》能为学古文打下基础。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严禁“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无独有偶,湖北省部分学校也在诵读活动中对《三字经》《劝学诗》等古代的童蒙读物“动手术”,删掉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

而与上述做法不同,北京市第一本国学地方教材――《〈弟子规〉新解》通过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对原文没有删节,今年三月初审确定后,有望于9月新学年到来之际在全市小学推广。

“《三字经》们”被热捧、被要求诵读,或者被删节,被“严禁全文推荐”在教育圈中引发不小的争议:现代社会,青少年还要不要读《三字经》?它还能做现代启蒙读物吗?

钱文忠:

我反对删减《三字经》

钱文忠表示:赞成在学习《三字经》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对于删减《三字经》,我持反对意见。历史经验早就告诉我们,删书会起到什么作用。我们需要的是批评性解释。就算这些语句有问题,难道不正可以给讲述者提供分析和批评的机会吗?难道不正可以让学习者感受传统文化的复杂吗?

关于自己被广为传播的那句“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钱文忠表示,那是断章取义的曲解:“我的原意是: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会很艰难,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缺失的结果。”

《三字经》不适合作为教材

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说,《三字经》是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创造出来的,受到时代环境和作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有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甚至有很多市侩哲学,在今天来看,对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鲍鹏山表示,在古代社会里要求学生背读的只有“四书五经”。“《三字经》本来就是很低层次的读本,是孩子们启蒙时读的,古代大多是三岁左右的孩童诵读。从未被列为政府指定的教材,这是很有道理的。古人也认为《三字经》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准。”鲍鹏山说。

对于当下《三字经》的“走红”,鲍鹏山说:“很多人认为《三字经》是传统经典,学《三字经》能为学古文打下基础。可问题是,用《三字经》来学习古文,根本是走错了方向。这一点也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人云亦云。什么东西火,就读什么,缺乏科学的判断。”

“我非常赞成孩子们读经典。但我认为要想加强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可以用《论语》替代《三字经》,《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养成和语言积累有非常可观的作用。”鲍鹏山说。

删节《三字经》不尊重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梓并不赞成删节《三字经》。“如果删节,就会破坏历史文本的完整性,把一篇经典文本割裂得鸡零狗碎,肢解得面目全非,这绝非尊重历史的态度。学生诵读的是删节本,以为原书本来如此,而在别处看到原本,会因为与所学内容不同而困惑。”

他建议,如果因为课时原因,不能全文学习,可以在专业教师或者学者的指导下,进行节选,并且一定要说明这是节选本,而不让孩子们有误解。

做好阅读指导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委员邓咏秋长期从事阅读学研究,一直关注市场上的儿童读物。她表示,不同的读物可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我们的图书市场上,不可能一点负面内容都没有。我们要做的是,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引导孩子去认识不同的内容,让他们具有判读读物内容的能力。”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部门在阅读指导上的工作是急需加强的,不能遇到问题就一删了之。‘开卷有益’在科学的阅读指导下是能够实现的”。邓咏秋说。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