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三字经”

文章 2019-07-09 15:07:10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占的比重最大,耗时最多。而在课文教学中,又是讲占的比重大,耗时多。 最常见的是或照搬“教参”,大加分析;或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学生读书的时间甚少,课上该记的、该练的也大打折扣。可见,语文教学不得法,是语文教学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要克服上述弊病,必须以读吸收,以记储存,以练致用,强化读、记、练,这就是语文课文教学的“三字经” 。

(一)

读是感知课文的必要手段,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 、读中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如果忽略了读这个环节,再高明的讲解分析也难见成效,因为它违背了认识规律。

一篇课文,究竟要读懂什么?这不仅是读的关键,而且是课文教学的第一要着。因为课文不是对语文知识 的解说,而是综合运用知识的产物。课文的这一特殊性,容易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往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未顾及的方面,却偏偏是乙孜孜以求之处。要解决这一存在问题,提高课文教学的针对性,必须切 实依据课文前的“阅读重点”和“预习提示”。这二者既是教师施教的向导,也是学生阅读的路标。善教者必以此统一教和学的目标,使学生思维入轨,从而确保教学不偏离主航道。除此以外,爱钻研的学生,可另有所 寻,但教者决不作苛求。尤其不搞“毕其功于一役”——奢求学生将课文的方方面面都读懂。因为无需一时弄懂的问题,他日“水到”,自然“渠成”。

课文的内容,有深浅难易,因此,读懂它的方法、途径也不一样。一是可以直接读懂的,二是通过查阅工 具书弄懂的,三是通过教师讲解方能开窍的。教者的责任就在于要善于具体分析,灵活处理。凡是学生容易读懂的,一概不讲;该让学生动手动脑自求得知的,决不越俎代庖;唯在须教师疏导之处,或三言两语,巧加启 发点拔;或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豁然开朗。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读的主动权,使课文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读求知的过程;才能避免陷入以讲代读的误区。

至于读的方法,须因文而异,巧加选用。文情并茂的短文,应反复朗读,“口诵心惟”,赏析品味;篇幅 较长的课文,同以默读为主,夹以精彩片断的诵读;浅显易懂的长文,可作为速读训练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把 “自读课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读课文,想问题,求领悟,教者只应起督促、评价、答疑的作用 。

(二)

读和记互为因果,反复读能够加强记忆,记住的知识多了,运用旧知去认识新知,读的水平才能提高。因 此,课文教学必须通过抓牢记忆这一环,以求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如果以讲代读,学生知识积累甚少,无知必无能,智力的开发必然落空。过去的私塾教学,固然弊端甚多,但十分重视记忆背诵,却是不无道理的。那 种讲风太甚的做法,实在连私塾都不如。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到私塾里去”的想法,决不是复古怀旧,而是对“满堂灌”的彻底否定,是对传统教学合理因素的继承。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论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示范性。其中短小精粹的课文和长文中的精彩 语段,尤其是值得储存的财富,教者应力求让学生在课上熟读成诵,并进行切实的默写检查。

实践证明,让学生多背诵文中的精品,大有好处。其一,这些课文是可以“发酵”的知识,它将成为学生 尔后阅读的参照,通过比较、鉴别,得以触类旁通;它还将成为学生写作的资本,通过模仿、摘取、变通、融进构思,化入笔端,使文思泉涌。其二,这些范文提供了大量组合价值极高的知识零件。精妙的词语,闪光的名句,甚至标点的用法,均是极好的借鉴。若孤立的学习,难见成效,只有连同文章或语段一齐存入大脑,才能收到整体效应,获得迁移巧用的活力。其三,这些课文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宋诗词直至“五四”时期的新诗,都有精品入选教材,只要能背出各个时期的一至几首诗,它们就像一颗颗排列成线的亮点,显现出中国诗歌发展的网络。就作家而言,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和《绿》、《荷塘月色》,分别选入初、高中教材,背出全文或个别语段,则对其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会有初步的认识。这些充分说明重视记忆,丰富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三)

读、记、练一脉相通,读是接受知识信息,记是储存知识信息,练则是对所获知识信息的深层认识和迁移 运用。一言以蔽之,读是根本,记和练是强化读的手段。因此,以练促读就成了提高课文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方法如下:

1、以归纳训练促进整体阅读。

列提纲与写梗概是两种行之有效的归纳训练。前者须在认真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逐段概 括内容;后者也须反复阅读,掌握课文要点,将内容加以高度浓缩。二者都是增强整体阅读能力和语言概括力的必要手段。

2、以综合训练促进语段阅读。

精彩语段是课文特色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和艺术才华,在炼字遣词、语句的深层含义、句 群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表现手法诸方面,都颇具匠心,耐人寻味。从中挖掘富有思趣、值得咬嚼的问题,以此进行综合训练,必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读语段、想问题、找答案,从而加深理解,加 强记忆,活跃思维,磨练笔头,可谓一石数鸟。

3、以专题训练促进纵深阅读。

针对课文的某一特点,让学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练笔,必能促进阅读的深入。这种训练又叫做采 花酿蜜。按特写角度在课文中取材这是“采花”,由此形成思维成果便是“酿蜜”。就采花而言,可采文意之 “花”,亦可采笔法之“花”;从“酿蜜”考虑,读后感、随笔和评论皆可。例如以《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 为题写读书笔记,这样可促使学生深入阅读鲁迅小说《孔乙己》,深化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且能达到练笔的目的,一箭而双雕。

4、以变形训练促进创新阅读。

这是一种忠于原文内容而改变其表现形态的读写训练。有变体裁、变人称、变容量(长文缩短、短文扩大 )、变角度等方式。如把课文《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无论哪一种变形,都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文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制作,促使学生在读写中进行创造思维。因此,变形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构思布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变形训练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一切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变形训练,借此沟通读写。

5、以辨析训练促进比较阅读。

同体裁的文章可辨析写法,同题材的文章则可作立意、手法诸方面的辨析,以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学会从个性中揭示共性,从共性中识别个性。主要训练方法有如下两种:

第一,带读训练。学了一篇课文后,选择另一篇与其有某种明显相似之处的文章,让学生求同辨异,既能 巩固旧知,又能开拓新知。

第二,复读训练。把学过的数篇有内在联系的课文,让学生对照阅读,在温习旧知中获得新的认识,这就 是复读。例如,将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杨朔的《香山红叶》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四篇课文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读、比比、议议,以感悟写景散文的共性。

(四)

读、记、练是学生亲自求知的实践,是他们直接和课文打交道的认识活动,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运用知 识,只有靠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来完成,旁人是无法代替的。只有强化读、记、练、才能确保学生认识的主体地位,使课文教学成为他们自我实践、自求发展的过程。任何忽略读、记、练的做法,根本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只会把课文教学引入歧途。

但是,强调读、记、练的重要性,决不意味着课文教学可以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 和巧妙引导,正像宇宙中由于存在万有引力,大大小小的星球,才得以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才能富有成效地进行读、记、练。

学生读、记、练的内驱力,需要教师启动。“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教者应巧使学生处于“愤”、“悱 ”之中,并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从而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记的需求、练的渴望,这是颇费匠心的。

读、记、练离不开想。爱想、善想,则读能有所悟,记能终身受用,练能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爱想的习惯 、善想的能力,这是最需教师倾注心血;要在有疑处着力,指导学生运用已知推认新知,获得探求成果的乐趣;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巧加引导,巧作点拔,巧使讨论,让其思维的石子在运动中互相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顿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佳境。实践证明,善想点子的教师,才能造就善于思索的学生。

读、记、练三者,应有机组合,或以读开路,或以记促思,或以练突破,因文而异,务求实效;三者的时 间分配须合理,该长则长,应短则短,力求恰到好处,力避平分秋色,千篇一律。还须根据需要,在读、记、练中灵活地穿插讲,可以以讲引读、以讲促记、以讲导练,亦可读后点晴、背后回讲、练后评讲。教无定法, 妙在有法。总之,要精心设计,驾驭有方,因势利导,临场创造,使课文教学富有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要改进课文教学,教师必须着眼于导,着力于加强读、记、练。倘能如此,语文教学必能出现 崭新的局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国学三字经教学反思

2.“三字经”:小学低段绘本教学的策略

3.以《三字经》教学为例谈幼儿园国学教学

4.关于《三字经》教学教案

5.三字经教学设计

6.《三字经》教学教案 优秀篇

7.一年级三字经教学设计

8.小学二年级《三字经》教学设计

9.三字经舞蹈视频教学

10.三字经的教学反思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