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
一、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要点
1.教学内容的评价
课堂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一种服务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同年级学生的共同学材。它所反映的重点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而未必是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课堂敎学内容是依据课标并基于学情差异而选定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它除涉及知识与技能外,还涉及地理思维的方法策略和地理学科思想,其内容的呈现逻辑不拘泥于教材的编写逻辑,通常是对教材内容再加工的成果。评课者应着力评价授课者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水平。
2.教学策略的评价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地理教学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教学策略,但在实施这种教学策略时必须高度重视保持地理学科特色,尤其要注意地理学科逻辑与教育逻辑的有机整合,充分关注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性逻辑关系。例如,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分组学习,第一组归纳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第二组归纳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第三组归纳福建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第四组归纳厦门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由于这四个区域是由大到小层层嵌套的空间关系,课堂进行组际汇报交流时,学生必然会发现各组结论中的共性与差异性,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把握自然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教学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学科逻辑与教育逻辑的整合/如果让四个小组分别研究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的气候特征、亚洲的河流、亚洲的地形,随后各组再进行课堂汇报交流。这种教学设计就只重视教育逻辑,而忽视了地理逻辑。因为本节课学习的是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各小组分别只学习了自然地理的某个要素,没有把握自然地理的整体特征,没有学习自然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学到地理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而且小组间的交流缺乏交集,难以形成有效争论,无法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当然也无法形成必要的地理素养。
3.主导作用的评价
教师应在创设情境、问题引领、铺设台阶、营造氛围、点评激励、拓展迁移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基于“先学后教”的理念,提供课堂研习的生活化案例,呈现足以引发认知冲突的学习问题,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同伴互助。具体观察可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
(1)问题的引领能否启迪思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是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二是应有适当的挑战性,三是通过设置相互联系的问题链呈现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式。
(2)提供的帮助是否适时适度学生通过自学或相互交流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应讲解。出于应试的考虑,不少教师未经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直接详解问题思路、途径和方法,并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加以强化,即让全体学生简单复制教师的思维过程。这种过度帮助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和学习素养的形成,导致学生难以面对新的问题情境。
(3)点评纠错是否鼓励创建归类整合不同观点,充分肯定合理部分,倍加赞赏创新观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确指正典型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拓展性思维训练。
(4)学法指导是否具体有效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应注重地理图表解读规范的方法指导;应注重地理观察、地理思维、地理表述的规范化指导。学习方法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等选择恰当的、富有艺术性的学法指导。
(5)课堂调控是否得当有效课堂调控主要关注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恰当,如讲与练、个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教学互动的方式、时机和效率如何;教学反馈的时机、方式和效果如何;意外事件处理是否得当。
4.主体地位的评价
(1)学习内容是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的内容过难或过易,都将大大降低学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如在高一阶段,让学生学习解决高考层面要求的地球运动方面的问题,必然使学习陷入困境。
(2)学生活动是否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立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理念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活动(包括阅读、思考、动手、交流)显然必须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但不同的学习内容占用课堂时间应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地硬性分割。如有的课型以阅读、讨论为主,有的课型以练习为主,有的课型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判断学生活动是否占据课堂主要时间,应以整体学习单元课堂的总学时为基点较为合适。
(3)小组交流讨论是否有效小组交流讨论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的问题必须有讨论的价值,通常是地理学科的重难点知识或是易错易混的知识;二是学生个体必须带着疑问或观点参与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不断产生新观点、新思想;三是交流互动井然有序。(4)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否主要依靠学生活动评课者评价学习效果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地理双基知识、思维方法的掌握情况,更应该关注其获取的途径与方法是否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通过自主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二、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实践反思
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评课实践存在四个问题。一是重教轻学。评课的关注点架焦于教师的预设方案及课堂讲解,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二是重学习效果轻学习过程。评课者高度关注学生掌握地理双基的情况和试题解答的完善性,忽视学生掌握地理双基和解题策略的途径与方法。三是重精品课的打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权威的导师对青年教师的评课经常是:“假如是我,我将这样处理……因为……”这种居高临下、以己及人的评课方式,虽有利于课堂内容的精品化,但其目标指向仅是一节课的设计,而且背后的寓意是对原授课者的全盘否定,严重打击了授课教师的自信心。四是重甄别轻发展。评课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横比等级,忽视课堂教学主导者的纵比发展。评课的定位应是发展性评价。评课者要与人为善,抓住重点,突出特点;诚恳帮助,有理有据;肯定为主,后谈商榷。地理教学评课的目的:一是探讨本节课的最佳教学方案;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让授课者及所有参与评课的教师,以完善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为载体,共同关注课堂的教与学行为,关注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感受课堂生命的活力,自主建构创造优质课堂的认知结构,通过评课获得自身的专业成长,最终使学生受益。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