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遐想的优秀作文
小时候的中国一年到头就只有三个公休假节,最长的是春节,放假三天,其次是国庆节放二天,五一节才放假一天。尽管才只有一天休息,但大家还是左等右盼地等待着,准备着。特别是我们小孩子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已经进倒记时了。
说起那时的劳动节就和国庆节一样热闹。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上也要张灯结彩。那一排排窜在一起的白色小灯泡沿着街道两旁的大楼,商店房屋的纶廊,攀上走下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地可以一直伸延下去。马路两旁的高楼大厦上时有挂着写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红底白字的巨幅标语口号。路旁的电线杆上都挂满了五彩缤纷旗子。用一句那时报纸上常用的话就是:“整个上海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一般这些彩灯早在五一前就按装完毕,但一直要等到五一节前夜,也就是四月三十日的晚上才开亮,一过了五一节这些灯就关了。所以那两天晚上的南京路,淮海路上是人山人海,你推我挤地拥成一团。当然也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了。早早地吃完晚饭,嚷着要大人们带我们去看灯。那时我人小,父亲怕我被挤散了就让我骑在他的肩膀上。记的那时淮海路上的26路电车还有在车厢的两侧前后扎上彩灯的,每当我一看到这样的彩灯车子开过就吵着一定要乘上去。当我长大了一点的时候就和弄堂里的小朋友们结队成帮地一起去看灯。记的有一年我们从牛奶棚处沿着淮海西路一路走到外滩。当再要往回走时,谁也没有这个勇气了。当时大家都身无分文,所以也不能坐电车。我们就叫了一辆三轮车乘了回来,当然免不了埃一顿骂。以后每年五一,十一再出去看灯时母亲总会给我一些小钱。
那时候劳动节还游行,虽然这游行没有十一国庆节那么隆重壮观,但也是热闹非凡。上海的游行开始的一般要比北京的晚一点,所以我就听广播,当北京的游行开始以后我再出去看也不迟。五一节的早晨当我打开收音机,就可以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五一游行的实况传播。当时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所以都听收音机。记的每次当播音员在描述***广场时都会说那么两句:“广场的两则分别悬挂着马,恩,列,斯的巨幅画像,在广场的南则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那时上海的人民广场和各区中心也有游行。我们家那时住在淮海西路的牛奶棚附近,所以我就到淮海路,常熟路口的那个大转角口去看。当我到那里时,街道两则早已是挤满了人,更有骑在墙上,爬在树上的。还有人站在那高高的交通岗亭上的(游行开始前交通管制,所以没车,没警察)。街道两旁大楼的每个窗口也都挤满了人头。也不知等了多久,才开来一辆摩托车。大家都说来了来了,结果什么都没有来。过了一会儿又开来一摩托车,结果还是人看人。这样过了五六辆摩托车以后,终于听到远处传来了锣鼓声。这下终于来了。
一般打头阵的多是腰鼓队,那打腰鼓的人都穿着一色的红衣服,腰间,头上还围着黄绸巾,红红的一大片,估计有好几百人。这十一二个人在马路中间一字排开,在后面打腰鼓的人都紧紧地跟着前面的人。好几百个人一个手势,一个步伐。走在最前面的一个是腰鼓队的指挥。只见他穿着一套白衣服,面对着腰鼓队倒走着,手里拿着一个很大的”碰碰器“走一步停两下“嚓,嚓“再打二下,后面打鼓的马上再“冬,冬,冬“打三下。这样走走停停威风无比。腰鼓队后面跟着的多半是人们抬着标语的,杠着红旗的。游行队伍中还不时有打大红圆鼓的,那鼓是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高。鼓都放在一辆卡车上,车的四周插满了彩旗彩带,图表模型。最大的鼓有十个人围在一起打的。每一根鼓棒上还都扎了一根大红绸带。打一下,要将红绸带在半空中舞个老半天。那气势
势如果是今天的摇滚乐队鼓手见了也会自叹不如。那时我最喜欢看的要算是交响乐队(铜管乐队)的队伍。他们举着大喇叭,吹奏着“我们走在大路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进行曲雄赳赳气昂昂走着。最不爱看的要数这少年儿童的队伍了,就一大群人匆匆而过。这以后没多久五一劳动节就没有游行了。
每年的五一期间上海都要举办一系列的音乐会叫“上海之春“。大到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小到各区的文化宫都有音乐会。一般各区的文化宫都由一些业余的演出单位表演,许多演出都是免费的,而文化广场演一些有上海多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型音乐节目。有一年在文化广场演出了一个大型音乐舞蹈的音乐会,名字好像叫“在毛x东的旗帜下“什么的。听说正好周恩来陪外宾来上海,看了以后很受启发回北京后就指示筹办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场公演也是在某届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开始的。余丽娜从此成名。如果说“五一“给我们带来的是节日的欢乐,那么“上海之春“给我们带来的就是春天的旋律。
五一节夜晚的上海一般不放烟火,所以大家不是和家人在一起聚餐,就是上剧院看戏,或是逛南京路,淮海路看节日灯火。
记得那时我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每次过完五一节老师就让我们写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的作文。头一句我总是这样写着“盼望已久的五一劳动节终于来到了。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