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文章 2019-07-09 09:50:57 1个回答   ()人看过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有吸力的实验激发兴趣

在“光与色彩”单元中,“彩虹的秘密”一课讲的是光的色散,即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从而可以解释彩虹的形成。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生活体验,如果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在教学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盆凉水放在教室门口的阳光下,反射光出现在墙上,一晃一晃的,然后我拿一个比盆小一些的平面镜放在水里。顿时,墙上出现了清晰的七色光带。“哇——”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他们从没见过如此大、如此清晰的彩带,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我趁机提问七色光的排列顺序,解释形成七色光的原因,全班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由此可见,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有吸引力的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可谓一举多得。

二、贴近学生实际选取实验器材

现今配套的科学实验材料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不仅浪费课堂时间,更严重的是会挫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朱元正教授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坚持用生活中的器材做实验,不断改进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在生活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学习科学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应尽可能选取学生身边的、结构性强的实验材料,设计的实验也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课,教参建议教师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入水中,体验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并用自身的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我们知道,一个50克的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约0.1牛,用细线系着钩码后,手是否真的能清楚地感受到这0.1牛的差别呢?既然感受不准确,那这个感受和体验浮力的活动还有必要吗?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在水桶中用手托举装满酱油的酱油瓶来感受浮力的存在,效果非常好。有了这样有效的体验活动,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比在空气中要轻,而变轻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水的浮力,只要测出酱油瓶在空气中的重力和在水中的重力,两者相差的数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这就为思考如何计算酱油瓶受到的浮力大小打下了思维基础。因测力计测量范围有限,再用钩码替代酱油瓶,可以顺利地过渡到测量钩码。而通过认真测量一个钩码所受到的浮力,学生学会了如何测量一个下沉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为接下来探索下沉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一味地教师演示实验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无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师总让学生跟着自己做,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让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经过多次失败、成功的经验总结才能形成能力。 在“电和磁”单元研究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再如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也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知道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与磁铁的数量关系:串联电池越多,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反之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小。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还发展了创造思维,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