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教案

文章 2019-07-09 09:04:15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材透视]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幻,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篇。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 才能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签于上述认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达到资源共享,追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努力锺炼语言,诗化课堂,以情感为线,语言为链,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对话,使学生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

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四、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

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五、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六、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