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班主任责任心论文

文章 2019-07-09 08:59:52 1个回答   ()人看过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高等教育学府,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国民素质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提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高职班主任责任心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同时也面临着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这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其突出。作为一名高职班主任,面对的是心理素质不高;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缺乏责任感;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对象。这些情况使得高职班主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学生管理上既不能用传统从上到下俯视的“权威式”的班主任管理方式,也不适合完全套用一本院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模式,而需要付出更多责任心、爱心以及耐心去细致地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实现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班主任; 责任心;爱心; 耐心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一个人未来前途的影响至关重要,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班主任更是如此,他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学生管理者的角色,更担当者学生人生转折阶段重要的引领者角色;同时也能通过班主任自身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无限爱心及耐心的做法传递给学生对待人生、对待学习、对待就业的积极态度。以下就任高职班主任工作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高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热爱班主任工作,严格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具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是一个班主任责任心的重要体现。责任心,通俗地说,就是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

1.尊重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在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已不适应学生新思维的发展要求,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同时表现出思想活动的多变性、不稳定性和动摇性。单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已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迷惘、疑问非常需要得到及时发现及帮助,但又自卑心理严重,不会主动表达。因此大量的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靠班主任平时一点一滴的深入,班主任应以负责的态度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不同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作不同引导。除了平时一对一的个别谈话,还需充分利用青年人喜欢的网络平台快捷便利的的沟通方式,建立班级群聊及“知心姐姐”信箱、飞信群、人人网等学生喜欢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有话敞开心扉地说,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真正找到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的办法,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协调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不容易,高职班主任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时间不定,无规律可循。班主任工作时间更不能仅仅限于八小时之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跟班紧,经常利用跟班听课、深入学生宿舍、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等机会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亲近学生、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愿意和班主任交流,这样班主任就可以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引导,把握住最好的教育时机。

2.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牢固树立育人成人思想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考录取中被排在最后一个批次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进心不强,生活散漫,不服从学校管理等等。因为成绩低,他们中大多数同学在原来就读的学校没有成就感,做事缺乏自信。所以班主任在管理中一定树立让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理念,不管这些学生基础有多差,决不能抱着任其发展的思想;要知道我们的高职学生是将来国家各个技术应用岗位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工作质量关乎各行各业产品的质量。因此,启发教育学生追求理想、追求进步是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针对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人生方向、迷茫困惑的状态进行人生目标的引导,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学习社会各行各业草根人物拼搏奋斗的成功事例、典型事例,播放经典励志影片等。让学生明白成功并不一定要进名校,在高职院校只要付出努力也一样会有精彩的人生。其次,这些高职学生之所以高考未获得满意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同学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入大学之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转变,更让他们感觉无法应对。在管理中,除了各课程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我采用让高年级同学做学习经验交流报告的方式,并且聘请已毕业的学生回校传授学习经验及工作心得体会;通过身边同学的切身讲解,使同学们端正了的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方向,坚定了学习信心。第三,建立激励机制。要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必须鼓励那些勤学上进的同学,保护促进他们萌发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认真学习、付出努力的收获及喜悦,让学生找到学习经历中缺乏的成就感。我采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用的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作为班主任决不能吝啬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学生。即便是他们已经18岁,老师的肯定会让他们更加肯定自己,会更加努力追求进步。同时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层次不齐的情况,设立了进步奖,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得到表扬奖励的机会。最终达到以先进带后进,以积极带落后,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班风学风。

二、爱心是做好高职班主任工作的法宝

一部分高职学生经常旷课、逃课,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很少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里就需要班主任去接纳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俗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时,首先要在心里上接受这些学生,承认人的差异,不要采用压制、限制的办法。其次,要讲究教育的技巧,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充分得到学生信任,使班主任管理工作更加体现人文关怀。老师的珍视会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使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冰心老人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关乎心灵的健康成长。如果你爱这些学生,就会乐于为他们付出。高职学生管理要以爱心为出发点,班主任只有把爱心用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上,就能发掘出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鼓励鞭策加以引导。

部分高职学生存在处事悲观,做事缺乏自信和持久性,轻言放弃,总是认为反正做不好努力也没用,更不愿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所以班主任就要通过组织各类班级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其中,发现自我价值,肯定自我。在活动中用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指导他们认真准备,反复练习,克服畏惧及敷衍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和他们共同面对,共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展示,同时引导学生做事情认真的态度及付出坚持不懈努力的意念。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展现自我。从而体验做事付出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重新建立起自信。

三、耐心是做好高职班主任工作的保证

教育是一件缓慢而美丽的事业,应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部分高职学生经常违反校纪班规,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往往是检查写的勤,保证做的多,就是不能说到做到。苦口婆心的劝说也就是管用两天,随后就随心所欲了。对待这类学生班主任要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绪,要有宽宏的度量,不要对全体学生用一个标准考查,正如王晓春老师在《今天怎样做教师》中指出:“有些学生,能让他出类拔萃才是成功;有些学生,能让他自食其力就是成功;有些学生,能让他成为守法公民就是成功;有些学生,能做到他在我管辖的这段时间不被公安局抓走就是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特别是高职班主任要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不能只对成绩的好坏和纪律的好差敏感,尽量减少学生的压抑感和沉重感。作为高职班主任只有放慢脚步,耐心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学生认识改正的时间。对于那些经常犯错的学生需要班主任耐心引导,不过分批评指责,应尽量用谈心、交换意见、正面教育、鼓励改正的方式代替批评,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让他们深切体会自己的不妥做法所产生的后果及不利影响。从而明辨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只有让其从内心真正认识到错误,才能调动起内因,使学生不是因为外在的压力而去改变行为习惯,让学生真正愿意从内心修正不良的认识及价值观。

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本着真正为学生成长着想,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提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以道德宣讲、理论灌输为主要的教育方法,对思想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应积极的了解并以朋友的角色沟通交流,建立相互的信任,让学生愿意接受劝慰和指导。只要我们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及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在管理中处理好共同性和个别性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培养,克服“精英教育”的弊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因材施教,他们今后都能够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堂堂正正的人。也许,他们当中很多人成不了领导人、科学家或大款,但我们相信,他们都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都会过上一种拥有尊严和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

总之,高职院校班主任需要在工作中投人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热情,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才能确保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健康、学业进步,早日成才。

为什么我们对未来充满向往?因为我们坚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为什么我们坚信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会一直继续的努力。尽管高职学生分数不是高考中最好的,但是经过高职教育,经过每一个教育者的努力付出,一定会塑造出大批的优秀合格的社会有用人才。人常说,好的教育是一种等待。高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坚定信念,勤于思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学生的个性,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艺术。这样才能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耐心浇灌出最美丽的花朵,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

[2]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J].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3

[3] 薛德钧、田晓红.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