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报素材

文章 2019-07-09 05:23:53 1个回答   ()人看过

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却不容乐观:屡屡见诸报端和电视的食品中毒事件,关于食品安全手抄报素材资料有哪些?

误食毒蘑菇 注意五大症状!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已鉴定的蘑菇中,可食用的蘑菇近300种,有毒蘑菇约10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近十种。

毒蘑菇的有毒成分十分复杂,人误食中毒后的症状主要有五种:

一是胃肠型:潜伏期为30分钟至6小时,有恶心、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

二是神经精神型:潜伏期10分钟至2小时,除胃肠炎症状外,尚有流涎、流泪,严重者可出现幻觉、精神错乱等;

三是溶血型:潜伏期为6至12小时,可出现急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

四是脏器损害型:潜伏期10至24小时,临床上分潜伏期、胃肠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和恢复期。应特别注意假愈期,此时病人无任何症状,但毒素正向肝肾内脏侵犯,病情恶化较快,可导致死亡;

五是光过敏性皮炎型:潜伏期约24小时,与光接触部位皮肤肿胀,指尖剧痛、指甲根部出血,嘴唇肿胀外翻。

识别蘑菇是否有毒,主要从它的形态、气味和颜色上来区分。毒蘑菇一般在顶上有凸起的疙瘩肉瘤,柄上有环状物,根上有环状托,有苦、辣、酸、麻及其他恶味,色彩鲜艳,采后易变色,多数柔软,浆汁多并浑浊像牛奶。毒蘑菇一般生长在潮湿的地方,能使米饭、大蒜、银器变黑。无毒的蘑菇一般生长在矮草丛中或松林地下,盖是扁或圆的,肉厚而嫩,颜色多为黄、白或古铜色,掰开后浆汁清亮如水,不变色,味道清香。

由于毒蘑菇的许多毒素还无法检测,有毒和无毒蘑菇难以辨别,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食用野生蘑菇,不要采摘野蘑菇,不要采购、制作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

哪些食品易引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由于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其发生与不同地区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如在美国,肉、蛋及糕点的摄入较多,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较多见;日本和我国沿海地区居民喜食生鱼片等海产品,则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较多见。

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炎热季节,因为气温高适宜细菌生长繁殖,且炎热季节人体肠道的防御机能下降,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率高,但病人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2、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主要因食入被霉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波动性。如霉变甘蔗中毒,在我国多发生于2—3月的北方省份。甘蔗霉变的原因是由于广东、广西等地11月份收割的甘蔗运至北方储存,第二年春季温度升高,导致部分甘蔗霉变。所以,在甘蔗贮存过程中应防止霉变,存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周,甘蔗霉变后不能食用。

3、植物性食物中毒

引起植物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三种:其一,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其二,是将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如木薯、苦杏仁等;其三,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用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土豆等。

4、动物性食物中毒

引起动物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两种:其一,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作食品,如河豚鱼、猪甲状腺等;其二,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贝类、鲐鱼等。

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贝类中毒和鱼胆中毒。

5、化学性食物中毒

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四种:其一,是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如被农药、杀鼠药污染的食品;其二,被误认为是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工业酒精、亚硝酸盐等;其三,是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如吊白块加入面粉增白、甲醛加入水发产品中防腐、三邻甲苯磷酸酯作为食品机械润滑油等:其四,为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等。

化学性食物中毒来势凶猛,发病率高,发病率几乎100%,病死率高,如处理不及时,常会造成死亡,酿成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发生通常无地域性、季节性,也无传染性,常是群体发病,病人都有进食某种食品的病史,并且临床表现相同。

保质期内的食品也有可能会变质

包装完好,而且还在保质期内的小面包,却已经明显霉变。这样的窝火事相继被两位西祠网友“赶上了”,两位意外又气愤的网友先后在网上发帖,有图有真相的帖子让不少网友也闹不明白了,明明还在保质期的食品,为什么就变质了呢?由本报联合江苏省质监局共同主办的“每周质量大讲堂”,本期就请来了省质检院食品检测中心工程师朱晓军,朱晓军介绍说,处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并非处在真空状态,生产时的疏漏或者储存条件的变化,都有可能使得保质期内的食品也出现变质的状况。

食品保质期如何定?

厂家实验客观分析

2℃至6℃状态下储存的酸奶,保质期一般只有20天左右,而常温状态下的罐头,保质期一般可长达两年……不同食品的保质期限也有着千差万别,也许有很多读者都会好奇,食品的保质期是如何确定的呢?朱晓军告诉记者,食品的种类很多,保质期也各有不同,从目前来看,食品的保质期主要是生产企业自主确定,而确定保质期的因素很多,比如生产工艺,产品特性,储存条件等,甚至流通时的快慢也是确定保质期的因素之一。

当然确定保质期前的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生产厂家在制定保质期前,都要对食物进行留样测试,比如对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以及微生物指标进行试验时等。

为何保质期内会霉变?

有可能储存条件不达标

既然食品的保质期是生产厂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而最终确定的,为何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明明包装完好也会发生霉变呢?“食品的保质期越长,对于企业来说承担的风险也将越大。”朱晓军告诉记者,处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并非处在真空状态,储存条件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食品品质的变化,保质期越长,也就意味着在后期储存销售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越大。

从网帖的情况来看,发生霉变的小面包保质期都比较长,其实这也意味着生产企业或零售商承担着较大风险。发生霉变的情况有多种可能,如果同一批产品只有个别出现霉变现象,那么有可能是这个别的产品受到了污染;如果同一批产品很多发生霉变,那么就有可能是储存条件不达标或者大批产品在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受到了污染。一般食品都要求常温保存,而常温指的是20℃左右,近来南京持续高温,高温下的污浊环境极有可能对食品的品质造成负面影响。

保质期也能改?

购买时还得多观察

判断食品的新鲜度,很多消费者只能通过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来判断,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不法厂商却会通过使用印刷机械、有毒化学药剂等“道具”,篡改食品的保质期。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个别超市现做现卖的一些食品,可能会通过覆盖的方法来篡改生产日期,这样的方法消费者很容易识别,如果看到一张标签下还贴有标签,最好谨慎购买。而对于工厂化大批量生产的食品,如果篡改生产日期的话,消费者一般是很难发现的,最好的方法便是多观察,比如采用透明包装的食品,购买前就可以看一看产品是否完好,是否有霉变情况的发生等。

食品开封存不久?

尽快吃完最保险

综上所述,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但保质期不是识别食物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变化,保质期内的食品也有可能发生变质的情况。此外需要提醒的是,有些食品的保质期虽然很长,但都是特指没有开封的情况之下,一旦开封,食品的保存期限也会迅速缩短。比如冷柜中售卖的果汁,标明的保质期有20多天,可标签中同时注明,开封后最好在48小时内饮用完。所以不论食品的保质期限有多长,开封后最好尽早食用完,以避免产品发生变质。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