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

文章 2019-07-09 04:07:56 1个回答   ()人看过

万历十五年大家看过这边书吗?下面小编整理了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一: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但相较而言,我比较喜欢历史类的书籍。曾经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并为之疯狂着迷。为诸多英雄好汉的豪杰气概以及他们非凡的军事天赋或政治才能所折服,为无数为国捐躯、保卫国家的有名或无名的勇士深深感动,为大明王朝的起起伏伏感到惊心动魄,也为各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感到无奈??但历史终归是精彩的,即使一切都被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然在我们的记忆中鲜活着。

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作者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明代历史上很平常的一年——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的安静,政治社会的肌肤正在默默腐烂,这一年发生的许多易于被忽视的琐细小事,却成为明朝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分别讲述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个人在晚明的文官集团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故事。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对后明王朝来说,都是无效的,因为明朝帝国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在《万历十五年》中,共有段落七章。在前四章中,作者主要探讨的是帝王万历、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和在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种种阴影。这四章标题分别为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

万历九岁登上皇帝的宝座,守护祖宗基业。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以一人而君临天下,具有最高的权威,但是也不得不说万历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充当着那个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机器。从娶后迎妃、册封太子到恋母情结断裂,从依赖张居正、罢斥首辅及宦官、诚心接力父辈道德遗产到怠慢早朝,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后来万历与群臣对立的局面。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最后,万历皇帝被迫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但这是以六七位阁臣的离职,上百名大臣被降级为沉重代价的。从此以后,万历皇帝心灰意冷,深隐后宫,消极怠工。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皇帝,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货体制。万历,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这个皇帝角色,按时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批准内阁大臣的奏议,在全体文官以及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总有人评价万历万历的昏庸。但我以为,他是个精明的皇帝,即使不上朝,即使与群臣对立,否则他不会在位如此之久。但无论如何,大明帝国还是走向衰落。

在首辅方面,书中主要分析了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做派的人物:张居正和申时行。作为首辅的张居正和申时行,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张居正,文冤阁大学士之首,担任首辅十年。他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皇帝和慈圣太后都曾对他极为尊重和信任,正所谓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同时,他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政治家,他为了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希望通过独裁的手段加强行政效率,尽自

己最大的才智推行改革,最终实现富国强兵,虽未彻底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但终究使明朝获得了各方面的发展。而对申时行来说,强权不是他的选择。他的思维更中庸、更温和,采用的是调和政策。所以他在行政过程中极力调和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尽量维持官僚体系的稳定,极力维持各方面的平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使得他被扣上和事佬的帽子。虽然与张居正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同,但申时行最终还是以辞官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好在,他还能安度晚年。

后三章分别探讨三个人物:清官海瑞,州总兵官戚继光,明朝末代的思想家李贽。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君子律令、道德理想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也因此受到万民敬仰。但很遗憾的说,对于海瑞,帝王家只会把他当门面,而不会真正用他因此,在绝大多数时候授予海瑞的,都是虚权职位。因为海瑞不会为官,也不懂得如何真正的消除社会的黑暗。但海瑞终究是一个为自己信仰而活的人,一生无愧于心。

还有戚继光、李贽,无疑也都是这制度的牺牲者,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似乎早已冥冥注定。

正如书中所说,“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的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在这诸多人物中,关于张居正,我还有一些话想说。

张居正被很多人认为是智慧的象征,是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 自万历皇帝登基以来,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教育培养他,辅导他如何做一个万众爱戴的好皇帝。十年来,年轻的万历皇帝对老师张居正言听计从,完全依赖并支持他。张居正大力推行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顿朝纲、巩固国防、推行鞭法,使得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使得明朝经济国防等发面都迅速由弱变强,为明朝留下丰厚的家底。但是十年后,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当张居正尸骨未寒的时候,万历皇帝竟抄了张居正的家,把张家子孙十几口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并且革去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官职和荣誉。在张居正眼里,万历是他最得意且最器重的学生。张居正一生为国家,任劳任怨,竟换来如此可悲的结局。只可惜,张居正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事。他看不到万历对张家极不仁慈的血腥报复,也看不到万历怠政、荒政、几乎毁灭了所有政治后备人才

的后半生。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他的改革之功无法被轻易抹去。或许是因为,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万历皇帝的大权,因而与万历成为对立面,外加从小在万历心中留下的关于张居正的阴影,他才逃脱不了最后这样的结局。历史和人生一样,总是充满很多遗憾。但无论如何, 张居正依然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天下,名满天下。

如今,经过了四百年的岁月变迁,穿过历史的尘埃,我依然能够看见,张居正,他是勇于用生命、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理想并实践自己理想的人。我依然能够看见他的孤独与坚强。他有抓住理想不放的决心和勇气。在举世非议的反对声浪里,他能最终超越那个时代所谓的道德信仰,从而孤独地、执着地紧握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我在想,如果老天爷再给他二十年,那样的大明王朝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可是历史不能假如,真正的强者也不相信历史的假如。至少张居正趁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他是奔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的人,他是明王朝的参天大树,他是宰相之杰。他注定会被人们铭记并敬仰。万历朝结局的时候,世间已无张居正。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二:《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1587年,可能是会被众多历史学家所忽视的一年,但黄仁宇先生却以其学贯中西的博识,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年代,可以说这是个毫无意义的年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极富深意的时代。 从头再来看看这本《万历十五年》,全书分为了七个章节,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视角来剖析整个明朝成熟的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各个阶层的特点及情况。

首先,1587年,乃是万历帝即位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号称“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死后的第五个年头。而万历帝在张居正严格的教化近十年中天天如同一个小学生一般,虽位居皇位,却如坐针毡,对张居正这位老师的敬仰也在这十年中消磨殆尽,也在自己的“青春期”发育后,叛逆之心也是此消彼长,从敬仰变为畏惧,由畏惧转为憎恨,以至张居正死后的几年,朝中的言官只要有关于弹劾或是打击张居正的奏章,万历帝一律准奏,并大兴其事,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曾风趣的评价过万历,“万历的皇帝生涯一直就在做两件事,加强集权,和搞臭张居正,也可以说这两件是同一件事。”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就如同一个被压抑多年的高考生一般,准确的说,也可以是一个复读生,一朝高考过后,变天大地大任鸟飞了。可以说,这时的他真正掌握了朝中大权,可以一展自己曾经的抱负,可他没想到,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整个朝廷,张居正可以扛下来,但张居正毕竟只有一个,而他万历,未必可以。在封建礼教下具有严格制度体系的朝纲

之下,万历的结局也只有是逃避和放纵。

要说在整个万历年间,最权倾朝野的首辅那得算是张居正,但最让万历中意的首辅还得是申时行。作为曾经的科举状元,在申时行八年半的首辅生涯中,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平衡言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申时行所任首辅时期的最大背景特点是言官猖狂,而且是极度猖狂,在成功搞倒搞臭张居正后,他们仿佛如同打了鸡血的疯狗一般,肆无忌惮的咬着朝中的任一位掌权者,从文渊阁大学生,到内阁首辅,实在无人可骂了也会去揭一揭皇帝老儿的短,替皇帝老人家管管人家的私生活什么的。而申时行也是深知大明言官的这一特质,深知这些以骂人为生的人的“厉害”,吸取前任张居正的教训,在此,就再提一下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对待言官的政策总结:把所有的言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是贬黜。因此,严重威胁了言官们的安全感。申时行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小心翼翼的维系着整个朝廷的平衡,可以说,申时行是继嘉靖后期严嵩之后,及至王锡爵之间的众多首辅中,最得善终的一人。而黄仁宇先生也是这样评价的申时行:“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老,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言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言官。”

可以说,从申时行继任首辅伊始,乃至到了万历执政的晚期,整个大明朝廷都是处在了一个后张居正的时代。言官们力求废除张居正时代的一切政策法令,流放或是罢免张居正时期任用的所有官员,但申时行及部分朝臣又在努力维护着部分法令,以维持整个帝国的运

转,而这个时候,我们的万历皇帝又在做些什么呢?“沉湎后宫,纸醉金迷”这八个字可以说是众多史学家对这位后张居正时代时的执政者的最大评价了。无外乎黄仁宇先生惊呼道“世间已无张居正”啊! 在这样的一个后张居正时代中,黄仁宇先生一直对于万历皇帝有个较为客观和辩证的看法,从张居正首辅时期的那个对张居正敬仰有加的好学生,到张居正死后曾一度打算励精图治,为求雨而徒步十里的有志天子,再到中后期消极怠工,不理朝政,色令智昏的酒色皇帝,可以说在1587年这个时间点之后,万历皇帝真正成为了一个黄先生口中的那个活着的祖宗。要说这万历皇帝成为这样的活着祖宗的话,我们不得不将其原因追究整个大时代的背景。张居正的强势使得整个朝野甚至国家如同一艘破浪在加勒比海的黑珍珠号,他的强硬使得每个船桨都必须向同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则是张居正自己决定的,一旦有人出现质疑,则会被无情的被置于船底,或是被抛置大海之中,是张居正利用自己的强势保持了这艘大船的前行,牵引约束着所有的船桨。而当这个强势的船长在未抵达终点就与世长辞之时,全船上下就一下子乱了手脚,船主,也就是年幼的少东家惯例般的为其办了巨大的葬礼,但悲伤的气氛没过多久,积压长久的怨气一下子就开始爆发了出来,先是受了许久压迫的大副,利用自己新任船长的身份组织起了那批曾经被打至船底的人们,开始了对自己上任船长的告状以及诋毁之旅,渐渐地,这种情绪也开始影响了年轻的少东家,对于前任船长的一切,大家都开始全力的抵触,慢慢的,大家剪断了各个船桨之间的牵引线,以满足自己的报复欲。但在一切看起来很疯狂的报复之

后,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船已经开始貌似不受控制了,而这时,这位新上任的船长也在一次意外中步了老船长的后尘。少东家也开始慢慢的想要塑造自己核心的地位,而最新一任的船长,也就是曾经的二副也开始陪同着少东家一起来继续航行。

一切开起来都貌似着向好的方向前进着,但少东家似乎忘记了自己就算是个少东家,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船长,而在张老船长之后,貌似短期内也再出不了这样的一个强势船长,当然,也不会被允许出现了,毕竟少东家也长大了,也不想大家在他的名字前加个少字了。而随着旅程的继续,年轻的少东家真的发现自己难以驾驭这样的一艘黑珍珠号了,由最初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壮志难酬,再到无意理政,以至于将所有的一切发泄到了已故的张老船长身上,当然发泄的还有那些曾在船底压抑过的老船员们。而那位新船长则是这艘船上为数不多的明白人,他深知张老船长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明白目前整条大船的现状,更清楚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自己自认为没有张老船长那样的霸气和实力,只有不断的在那群船员和少东家之间来回奔波。这位名为申时行的新船长不能不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位老手,在这样的一艘风雨飘摇的黑珍珠号,他能一直处在船长位置,且被少东家信任,实属不易。不过他的过于委婉,使得我们的少东家真正的变成了一个色令智昏沉迷酒色的昏君。而他将一切都归咎到了自己身上,努力的使这艘大船不会沉没。可以说,在申时行时代,他的工作不是使明朝这艘大船向前航行,而是使这艘大船能不漏水。

我们的万历皇帝在自己的执政后期,也可以说是在张居正死后的

后张居正时代,除了沉湎声色之外,他还在时刻做着和自己祖宗一样的事,就是加强集权的统治。在万历时期,万历手上,他继续无限制的扩大着锦衣卫甚至的东厂的实力。而可能是年幼时长期受到张大学士压抑的原因,万历皇帝的后期似乎对于自己的权威及威严看的过于敏感,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他觉得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这就使得他愈发的壮大着自己的东厂及锦衣卫这些个特务组织,为自己服务着。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万历十五年》考究异常精细,其中体现了黄先生西方式的思维,无论是皇帝上朝或是经筵时的制度礼仪,甚至是衣着花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后的结果。每章节之后,黄先生都作了大量的注释,所参考的文献超过了15部之多,可以说是真正的“锱铢必较”啊!

1587年,可能会是大多数人都不会留意的年份,今天可能也会是这样,但细细品位,在我们的周围,又或是在世界的某个其他地方,又会怎知毫无意义呢?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篇三: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说实话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起个什么样的标题,因为这本书的名字起的就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用一个皇帝的年号万历和其中的年份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书的名字,《万历十五年》。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随着读的越来越多,发现其中的内容还是相当值得玩味的,不愧是一本好书,本书是从几个人物写的,我也从几个人物来分别写写我的感受。

万历皇帝,我认为这个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从登极做上了皇帝以后就一直被管理着,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他们俩同受人“宠爱”,但又同样被关在了“笼子里”,只是大熊猫不必再学习四书五经讨他人欢心罢了,后来的万历皇帝学会了罢工,也因此成了一只真正的大熊猫了。文章中多次提到明朝是在用道德治理国家,而不是法律,这个我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我想说,一个封建社会,一个大多数的人民都没受过什么教化的国家,实行法律治国有什么用吗?也许还不如用道德的力量去约束人民呢。万历从小就一直被管教着,他不是没有逆反心理,只不过他的逆反心理不像他叔叔表现的那么强烈罢了,他叔叔是把一个皇帝的权利表现的尽至了,所以在文官集团成型以后,万历皇帝也就没有再做出出格的事情的可能了,他的逆反也只能是通过无为而表现。写到这里真的感觉很同情万历皇帝,自己的臣子无时无刻不压在自己的头上,自己无时无刻不受到大臣们的管制,他就连做一个男人都做的很是猥琐,因为他不能给他心爱的女人一个真正合适的名分,不能给他和他心爱的女人所生的孩子一个真正的地位,甚至死后都不能跟他真正爱着的人葬在一起,这着实是一个悲剧。但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看万历皇帝,他确实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完全有能力重整朝纲,因为他是君王,他完全又能里重振边防,因为他是君王,他完全又能力保护她的女人,因为他是君王,但他放弃了作为皇帝所应有的权利,他选择了无为而治。作为皇帝他受万人敬仰,但是他没有把作为君王应该做的做到,而只是选择

了默默的抵抗,也许是人们对他的期望过高了,因为他是君王,所以他应该肩负起拯救历史的责任,正因为这样,他离人们想象中的皇帝差的很远,所以他才会更加的受到大臣们的管教,认为这个皇帝还不成熟,然后越加管教也就越增大了万历皇帝的逆反心理,因之反反复复,便造就了这个万历皇帝。这本书上说万历是因为过分的相信张居正,而张居正死后证明皇帝自己也被骗了,皇帝就因此更加的不信别人,所以才使他怠工的,我认为不然,我认为这个皇帝就应该是这样的,张居正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管家,管家死了,“熊猫”当然就可以依着自己的性子来了,他本性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做回了自己,张居正的死只不过是历史学家为皇帝找的一个借口,或者说是皇帝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

对于明朝的官制我不便多说,因为知道的甚少,只是这本书让我感觉好像跟现在的社会很像,有很多事儿换个人物就是现在的事儿,这个以后再说。

再说说首辅申时行,这个人让我说什么好呢,感觉他的性子里某些东西很像万历皇帝,他没有张居正的大刀阔斧,也更不会像海瑞一样纯的就像一块大石头,我认为他的行事儿风格有点像太极拳的打法,总是能以柔克刚,他总是能从清萍之末看到暴风雨的来临,能解决的事儿他总不会让他发展到无法解决的地步,发展大了的时候他也能运用其他的方法解决,这着实为万历皇帝,为明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想如果没有申时行的话也许明王朝会出更多更大的乱子,申时行才真正的实现了国家的稳定。但申时行的做法理应出现在盛世里,因为出现在了一个皇帝罢工的时期,他的作用就起的不是那么明显了,最后他还被弹劾,这个就证实了这一点。申时行这个人很难说,因为他就跟他当上首辅的过程一样,充满了偶然性。

张居正,我认为这个人应该当皇帝,他有胆识,有思想,有抱负,有眼光,如果当皇帝的话,他完全能把这个国家建设的非常好,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臣子,然而一个臣子这么厉害并不一定会扶持出来一个好皇帝,因为皇帝是他这样的,两只虎在一起的可能有多少呢?

他张居正是一只虎,皇帝便成不了虎,因为他总是让皇帝听他的指挥,这样自然皇帝便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我认为这个皇帝的形成有张居正很大的原因。我们不可以否认张居正的功勋,他建立的许多的制度可以证实延续了明王朝的香火,他赏识的一些人也确实有着超人的才华,他的大刀阔斧也着实让人佩服,但他的缺点言行不一也成了他的一大弊嫉,他的英名在当时也便被一些小人因此而弹劾掉了许多。

海瑞,书中用“古怪的模范官僚”做题,我觉得很是恰当,古怪是他的行事儿风格古怪,或者说他对于四书五经过分的执着了,他已经被其蒙住了眼睛,心里已经超神了,他清廉的太过清廉,正直的过分正直了,他跟其他官员格格不入,甚至跟皇帝也格格不入,他入的只有他心中的“良心”,所以他的行为很是不为其他官员理解,但是他做的又都对,没有一件是错的,因为那都是书上教授的,也因此没人敢反对他的做法,他对于其他官员甚至包括皇帝都确实是一个模范,但又不是榜样,因为他离现实太远了,他说白了可以说是一个“书呆子”,模范一次用的恰当到位。我认为海瑞的出现只是一个错误,他带给人民的也许是利益,但是他带给明王朝更多的是麻烦,他的性格,他的行事风格为朝廷惹了很多的麻烦,直到他死了之后这些担心才可以消除掉,让明王朝松了一口气,让明王朝的官员们松了一口气,甚至让皇帝也松了一口气。

戚继光,书上说他是孤独的将领,我觉得说的不恰当,应该说他是在张居正死后孤独的将领,因为在张居正在位的时候他并不孤独,他所有的想法几乎都实现了,说他孤独只能说是他跟他所在的朝代不太适应,感到他很孤独,或者说在张居正死后他也便受到牵连而孤独。戚继光是一个很能适应环境的人,他不会过分的执着,他在大多数会变通,不会一条路走到底,会变着路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是我很欣赏的。戚继光在历史上的功勋也是相当的卓著的,在此就不一一说明了,因为没读过他的传记,怕少说了哪些,心理有愧疚。

李贽这个人啊,我觉得有点心理不正常,总是爱做一些在当时是很出格的事情,在他身上结合了很多人的元素,有官僚、有文人、有僧侣、有改革派,很乱,说不清楚,也许就连他自己也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估计,因此,书中才写他为“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要我说啊他还有点自相矛盾、自找没趣。他总是自己想是什么就是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他认为那是对的,好像有点小孩子气,感觉他自己也没有自己固定的性格,没有万历的默默抵抗,没有张居正的大刀阔斧勇往直前,没有申时行的圆滑也没有戚继光的为国奉献和变通,他有的只是任性,他的性格好像是这几个人的结合体,也许这就是他的性格吧,要是让我评价他在历史上的作用,我就用一个词来形容,小丑。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