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典心得体会

文章 2019-07-09 02:50:54 1个回答   ()人看过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行,传统的输送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偏离了时代路线,而分享式教学的观念则逐渐进入了社会的视野,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经典心得体会,快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经典心得体会一:

新课改学生有展示机会,师生学生互动明显增强。课改前,我们以讲为主,使用灌输法直是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学生不一定领情,老师累得要命,形成费力不讨好。我曾思考,如何改变目前面临的困惑。通过新课改的尝试,赋予了我比较全新的教学理念。只要把课程设计好,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探讨,效率会明显提高。当然,老师要一定把握好课堂的控制力,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从人生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处于初中段的学生(14岁到17岁左右年龄段)是愿意表现自我的,他们更需要的是言语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营造融洽和谐氛围,课改发生重大变化。在新课程下,学生也能掌握到一定的教学资源。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给学生讲上好品德课要树立积极参与的态度,这一点最重要。在上课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动向。在互动中,学生讲到精彩的地方,要及时给予称赞。对于那些讲的不太好或不好的学生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也会受社会上不良影响,反映在课堂上,想法有错误有偏激,这就需要我们当教师的,对学生体现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同时,需要我们的老师在人格上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要理解、宽容,很难想象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够很好地互相合作。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不要居高临下。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教师同学交流。和学生的交流,自己感到有和朋友聊天的感觉。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肯定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灵感畅通地发挥出来,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也就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课堂发挥出来。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现代教师一定要抛弃过去传统的“师道尊严”(尤其针对课堂教学方面),要把自己与学生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灵感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教师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平等参与互动的机会。这样,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愿意起来交流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也就能够轻松和谐。

学以致用突出特点,理论实践重在结合。我坚持搞时事演讲活动。鉴于现在每节课只有40分钟,我在每节课的开始1分钟,学生都要进行时事演讲。时事演讲依据学生通过杂志、报纸、电视等搜集到的内容,一般选自国内外有意义的大事,同时,也可以提前向学生布置与下节课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搜集,在下次上课时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如在《网络交往新空间》演讲时,学生讲了因为迷恋网络,初中生荒废学业故事和年轻人被不良网友设陷阱诈骗的故事,增强了说服力,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从选材到评价,教师一定要指导,正确导引学生的思路。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新改内容设计的初衷。

以往教学中,学生活动很少,互动更没有,有时只是让学生讨论一下,但基本是教师强灌式教学,有时也提些问题,学生也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想一想,学生处于被动式学习。

在学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大背景统一安排下,我根据政治课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小组间的互相检查。每节课前都拿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由组长对调互查,检查上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根据掌握程度给出一个分数,当场公布。掌握不好的小组要提出批评,由组长课后组织组员反思与改进。第二个模式是小组内的讨论合作。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间讨论的环节问题,这是一个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自尊自信得过程。通过兵教兵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行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很大,课上通过对一些活动题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让他们带着问题再去交流,有时候,会从学生身上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尽管他们的语言不是那么丰富,条理也不是那么清晰,但能超出老师的预期效果。

需要更彻底地转换教师的角度。通过教改,虽说尝试了一段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作了很多探索,但本人觉得,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老师对学生的控制力,这种或隐或现的传统思想仍然时而影响着我们当教师的,同时传统的“师道尊严”仍左右着我。有时候,仍情不自禁的出现大包大揽的现象,始终不敢放手让开,生怕学生做不好,做不到,尽管我每节课后总要反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过去“传授知识”“垄断和霸道”的现象。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己思想观念没有很好更新的结果,总是不相信别人(学生),最终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没有创新,不愿意创新,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发挥最大的主动性。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互动,锻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老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学育人。育人也是我们评价教学的主要指标。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这一观点。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文化成绩差一点不要紧,只要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一种进步,成绩好坏,一定要好好做人。但在考试升学是“指挥棒”的影响下,从我个人的影响来说,总是很难改变这一状况。

评估方法应该得到改革。目前,以分数为主的量化评估方式仍是现实,但重于学生个体评价和课堂评价上下功夫,时间长了,又会导致学生带有功利主义的错误趋向,甚至会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苗头。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上学期我们在一个中学听了一节展示课,课上老师的评价之一就是要给学生买笔记本。在评课的时候,有的老师就问,给学生买笔记本是谁买?这位老师说是自己掏钱,在肯定了这位老师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之后,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就提出来这样做也不对,因为教育以育人为目的,既然是育人,就不能单纯以物质奖励为主,更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谁而学,怎样学,懂得了这个道理,才会达到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这位老师的这一看法,得到了所有评课老师的认可。但与会老师都对现在我们面临的这一困惑感到无奈。我也是深有同感,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长效激发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改要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并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这也是课改的一个难点。

设计导语和过渡语比较困难。政治课是让学生明理的,而每一课的知识点又比较多,如何做到上下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让学生能在上一个情境中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挑战,不能让学生接受起来感到生硬,这才是让学生接受政治知识的目的。

小组合作是好事,但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合而不作” 、“作而不合” 。要不就是光听别人的,自己主动不参与,只是假装在小组内合作,什么都不做,别人说啥他就是啥。另一种就是他也在作,只是自己独立做,不去与别人合作,我行我素,这一点我感到有些困惑。

人与人需要理解和沟通,师生之间更需要沟通。在校园中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但难以提高教学成绩,还有可能使师生关系走向对抗。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说轻了不管用,他不当回事,无所谓的样子。说重了又说伤害了自尊心,弄不好会走向极端。给弄出个惊天动地来让我们难堪,这就需要管理的艺术和技巧,这一点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力求提高自己,但鉴于我能力所限,实在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希望同仁,通过此博客网的评论和留言能给与指导,谢谢。

教学经典心得体会二: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五环三步”为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问题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五环指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在解决问题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问题引导教学法不断实践与探索,现在谈谈自己的一些 感悟。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后教师及时进行检查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教师提出引领全文的大问题,学生在大问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一环节,教师必须科学、精心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注意有效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课堂。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 根据 “问题引导教学法”我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乡下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初步感知后,要引导他们自读自悟,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也可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从具体的语句段落中感受乡村风景的美丽。

在这一环节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自学时间和讨论交流时间,使学生真正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真正做到角色的转变,把学生的学习权还给他们。还是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这一环节让学生围绕“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这一问题展开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具体的语句段落中感受乡村风景的美丽。此外,本文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教学时要重视朗读,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就是在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后的一个总结。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仔细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独特、迷人的风景?”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如,抓住了和农人关系最密切的普通的事物,仔细观察,采用对比拟人的手法。这样就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的一个巩固,也是对目标的一个检验,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如《乡下人家》一课 ,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然后抄写、背诵下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要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让他们的问题延伸到生活中。还拿《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学生有了积累,又学会了方法,顺理成章的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知道的乡下人家的风景也做到了读写迁移,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学以致用。

“问题引导教学法”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尝到了甜头,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这也为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都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

教学经典心得体会三:

本学期,我不但肩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还兼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发现: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大量的识字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从想学、乐学到主动学习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这样做。

一年级新教材要求识记的生字较多。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抽象的字识记困难,但对字与图相对应的识字却较为轻松。例如在教学象形字“月”时,先将对应的画着月亮的图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出示“月”字让孩子们观察,大家都说真像。这样,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月”的字形。在以后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尽量将图与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轻松识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识字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于是我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事物、认读词语、学习汉字。

低年级的小朋友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我们应抓住这一特性,给枯燥的语文课增添情趣。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内容或课文插图制成精彩的动画片,让小朋友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字。如教学《树叶》中的生字时,我通过多媒体,把书上的插图制成动画效果,在播放动画的同时适时地出现生字及词语,出现树叶飘落的画面时,在旁边出示“地上”这个词语,在出现小虫的画面旁边出示“小伞”这个词语。这样,学生高兴地观看动画的同时也认识了这些字,并且了解了字意。

学习是个互助的过程,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提倡互助互学。首先,将同桌的孩子作为一个最小的互助学习组,并从中选出若干个“小老师”,在学习中,他们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检查等。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应该互相帮助,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其次,在平常的识字教学中,如孩子有不认识或遗忘的字词,既可问同桌,又可请教同学或老师。这样,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学会了不同的识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在识字课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练习说话,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的愿望”,“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具有崭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由巨大潜力的命体,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课堂外的识字往往更加丰富、更为重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识字,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识字愿望,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定会收到好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的文化氛围进行识字教学。比如教学生认识我们的校牌“明德小学”几个字,再看看墙壁上的警示牌或者教室里贴的标语。

星期天,孩子跟家长外出、购物时,鼓励孩子看商店的店名、警示牌、所购物品的名称、超市有“出口、入口、收银台”等,这些都是利用的识字活教材。

本期,我组织了一次课外识字比赛活动“我在街上识汉字”、“边看电视边识字”、读课外书识字等方式的识字大赛。

在每天的日常教学中,我坚持用一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记得第一次讲故事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在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来不讲了。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睛,我告诉他们:“后面的故事只有看了故事书才讲得出来”,并说只有多认字,才能看故事书,才能讲出精彩的故事。这样激发学生多去看故事书,以便认识更多地生字。

总之,认识学习汉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究的长远课题。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