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做人的故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善于另辟蹊径,如果只会踩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是无法找到世外桃源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教育孩子做人的故事。
教育孩子的故事1:师道尊严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从小就喜欢文学和画画,师从当时著名画家沈周学画。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画技大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大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气。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自得,觉得比起老师的画来自己也毫不逊色,从他那里再也学不到什么。于是,他借口母亲需要照顾,向老师提出想早点回去。他还拿出自己的画作请老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画艺。
沈周老师知道他的心思。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自己房间来吃饭送别。这个房间只有一扇窗户,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
唐伯虎朝窗户走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而是老师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老师这画画得十分逼真,以至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对老师说,“请老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
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目空一切的态度,认真领会老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教育孩子的故事2:苏武牧羊
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平静了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上层发生了内讧,苏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牵连。匈奴单于扣留了苏武,要他背叛汉朝。苏武不愿,单于便许以高官厚禄。再次被苏武严词拒绝后,单于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愿杀他,但也不愿放他回去,便将他发配到北海牧羊。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久了,旌节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
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一天,人们都出来迎接他。人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都说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教育孩子的故事3:上善若水
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
孔子回答:“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之后,不需用什么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
教育孩子的故事4:阎立本观画
被人称为“丹青神化”的唐代画家阎立本。出生在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一个绘画艺术之家。他在父亲和哥哥的培养下,十六七岁就已落笔不俗,名噪乡里。但阎立本却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比不上一些古代的名画家。
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新近发现了一块张僧繇(yáo)的绘画石刻。阎立本一听,喜形于色,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代的“画圣”之一,尤其是他画的龙,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何不前往荆州,一饱眼福啊!
于是,他毅然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里行程。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阎立本终于平安到达了荆州。他住进旅店,风尘未洗,就请店家领他去看绘画石刻。绘画石刻是在一家菜园的角落里,上面已被涂上了许多污泥,不少地方难以辨认。石刻周围,荒草丛生,乌鸦鼓噪,阴森森的
阎立本打眼一看,大失所望:“原来不过如此,我白来一趟了。”可回店之后,他又觉得自己有点太轻率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原处,擦掉污泥,细看一番,才发现画中果然有不少妙处。
第三天,他提来一桶水,把石刻认真冲刷了几遍,再细心端详,反复揣摩,更觉得张僧繇的技艺高人一筹。他越看越入迷,白天看不够,晚上又打起灯笼继续观赏。
就这样,阎立本在石刻前竟一坐就是十几天。
教育孩子的故事5: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教育孩子的故事6:贪婪的孩子没饭吃
在非洲一个贫困地区的孤儿院里,生活着十几个孤儿。由于当地粮食紧缺,孩子们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这样,每天管理人员把有限的一盆米饭端上来时,都告诉孩子们,不要多吃多占,照顾一下别人,但饥饿的孩子们还是蜂拥而上,努力把自己的饭碗盛得满满的。只有一个孩子守规矩,每次都是先等别人都把碗盛满后,他才去盛饭,而且,他碗里的饭要比别人少很多。
但管理人员发现,尽管这个孩子守规矩,可是每天只有他能吃饱饭。原来,由于他碗里的饭总比别人的少,这样,当其他孩子还没有吃完第一碗饭时,他已经开始盛第二碗饭。而当其他孩子再去盛第二碗饭时,盆里已经没有饭了。
教育孩子的故事7:心态决定心情
有一个快乐的农夫,每一个早晨他都有些迫不及待地向新的一天问好:“上帝,早上好!”他的邻居,一个心事重重的中年农妇,每天早上的问候语与他类似:“上帝,早上好吗?”
这两个人似乎是一个对立的世界,一个总是快快乐乐,一个总是愁容满面;一个乐观自信,一个悲观多疑;一个总是发现机会,一个总是找寻问题……
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欣喜地对邻居叫道:“多么明朗的天空!你曾经看到过这么壮丽的日出吗?”
“是的,天空的确很晴朗。”她回应道,“但它同时也会带来炎热,我真担心它会把农作物烤焦。”
在上午的阵雨过后,他评论道:“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农作物今天可以开怀畅饮一次了!”
“但愿老天能见好就收,别一下就下个没完,那样的话,农作物可是吃不消的。”农妇忧心忡忡地说道。
“即便如此,你也大可不必如此担心,别忘了,我们都参加了洪水保险的。”农夫安慰农妇道。
为了让心事重重的邻居开心快乐起来,农夫费尽周折地弄来了一条漂亮的狗。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狗,而是一条训练有素、身价不菲的德国犬,它有很多让人啧啧称赞的技能。农夫深信,这条不同寻常的狗一定能够让他的邻居的脸上写满惊喜。
这一天,农夫特意请来他的邻居,请她观赏德国犬的精彩表演。
“把木棍给我取回来!”农夫把一根木棍扔进湖里,大声命令道。德国犬在听到主人的命令后,立即飞快地向湖边跑去,并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湖中。它在湖中上下翻腾着,一会浮出水面,一会沉入湖底,没过多久,就口衔木棍回到了主人身边。农夫赞赏地抚摸着德国犬的脑袋,兴高采烈地问农妇道:“怎么样?这家伙表演得还可以吧?”
农妇手捂朐口,眉头紧皱地回答道:“我都快揪心死了!我看它在湖里上下翻腾,总担心它的水性不够好,生怕它淹死在湖里!”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整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烦恼似乎永远找不到他的家门;也总有另外一些人,天天愁云密布,眉头不展,烦忧之事似乎成了家中常客,一件紧接着一件。
快乐还是忧伤,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你的心态。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