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家公益项目现已衍生为极有底蕴的的励志日记
两年前,“老兵回家”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呼应了大众公益的概念流行,也借助微博等早期的人人公益技术获得了最初的影响力。两年过后,再来看“老兵回家”的项目,已经从孙春龙的个人发愿衍生为极有底蕴的社会愿景。更重要的是,它得到了更多人理解。
按照最初的项目设计,很简单,就是要将那些入缅作战的国军老兵,带回他们的祖籍地看看。这些老兵离开家乡几十年,家乡亲戚或许早已湮灭,但“回家”的这一举动足以告慰。项目发起人孙春龙辞去记者职业,专注于此,就公益的慈悲心而言,一发不可收拾。
“老兵回家”与“免费午餐”两种公益行为,几乎在同时诞生,而且因为主持人都为媒体人士,很容易被并置评判。到了今天,两个项目都积累了不错的声誉与能力,尤其是“老兵回家”,因为直面复杂的党派与民族立场,使之具有公益与历史的双重回归意义。
时至今日,在更多人的襄助下,“老兵回家”有了更强大的募捐能力,不仅能让更多外面的老兵回到故乡,更可以给留在大陆的老兵以定期的补助发放。这不仅仅是该项目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展,还预示着它所隐含的历史观,已经在支持者那里得到默契的认知。
国家在近期宣布,将给在世的国军老兵发放养老补贴。尽管许多老兵都在困苦挣扎的人生境遇中离世,政府专项津贴未免太晚,但这一举动的象征意义仍然值得肯定。虽然不值得过度阐释,但就此而言,民间的“老兵回家”项目,至少在合法性上得到了巩固。
撇开政府对社会公益的“认证”不谈,“老兵回家”通过矢志不渝的公益行动,唤醒了大量民众对历史观的再认识。“老兵”成为一个符号,也成为一条线索,还可以成为一个参照标准。真实的历史是怎样,正确的历史观又当如何。公益项目冲破刻板印象的障碍。
如果说赞助儿童免费午餐,让人面对难堪的盛世现实,那么,助老兵回家,就足以让人沉思:在老兵返乡的同时,一切受其影响的人们也在向真实的历史靠拢,这也是一种回归。而在长期的历史教育中,这种“回归”并不被认同,而公益做了委婉与得体的引领。
如果存在着一种“思索人生意义”的经典公益模式,“老兵回家”项目就称得上是恰当的中国案例。项目不只是募款、发送等运营层面的,还是一种大众化的历史教育与价值观启蒙。在早期赞赏公益的理由上,后一种无疑是大众信服的,“老兵回家”做到了。
我们领着父辈乃至祖辈一代的老兵回家,我们也借由他们的经历,将自己从混乱的历史中搭救出来,并且自我调校方向,向过去回溯,帮助自我回归到一个正当的位置上。看似我们在帮助老兵,实质上是老兵在指引我们。这关乎和解,更关乎国、族、人如何自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