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羽被捧杀忽然想到散文

文章 2019-07-08 23:09:48 1个回答   ()人看过

近日重温《三国演义》,赏读其中经典片断,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立即浮现在眼前。特别是看到五虎上将关羽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深思索。

关羽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骁勇善战,战无不胜的将领,执一把青龙大刀威风凛凛,在当年血腥风雨的战场上,骑在赤兔马上挥舞大刀如旋风一般,谁看到他都会胆战心惊。

然而战也好,威武也好,最终关羽还是死在被捧杀之中,他的死是历史的一幕悲剧。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关羽身为一员战将,备受历代人们传颂和喜爱,但他居功自傲是他一身中的致命伤,有人就是看到他的弱点,使出另一种武艺叫“捧”,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极端。捧出了他的任性,捧出了他的虚荣,捧出了他的骄傲,从而又在不知不觉中让他走向死亡。

捧的人是在抬高自己。这叫捧者有意,被捧者得意,两厢情愿,误入歧途。有专家总结分析了当年关羽被三捧的事实,值得探究:

一是当年曹操捧关羽。三国第二十五回写到了曹操待关羽以上宾之礼,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马、送美女……弄得他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其实曹操是做样子给大家看的,是让大家看看丞相是襟怀宽阔,求才若渴,热忱感人。说穿了,不过是曹操是在笼络人心,扩大他的个人影响而已,其真实的寓意是在宣传自己。

二是当年孙权捧关羽。三国第七十三回,孙权托人要把关羽的女儿娶过来做儿媳,结果关羽不赏脸,吼道:“虎女安配犬子!”,孙权像吃了闭门羹一样无语。这一来,关羽连东吴也不放在眼里。其实孙权目的很简单,只是想麻痹对手。又后来,孙权部将陆逊写信捧关羽,其实就是要麻痹关羽,让他得意忘形,从而出其不意地把荆州夺回来。

三是当年诸葛亮捧关羽,。关羽华容道放走束手就擒的曹操,诸葛亮为求一个内部安定团结的局面不予以追究,使他更加自以为是,骄傲得意。而此时的诸葛亮亦藏自己的心机,在他实施政策的过程中,不至于被这个自视甚高的刘备的把兄弟随意捣乱罢了,他也是在为自己方便打注意。

捧出高傲,这是必然。关羽最后走麦城的故事,据说除了他心爱的赤兔马年老跑不动外,关键还是骄傲情绪的牵制而为,他是自己送葬了自己。其实,关羽如果能够清醒看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想到那些对自己的吹捧者中的言论所藏的玄机,或许就不会至于走到神志不清的地步了,这样的历史教训是多么深刻呵。

综观天底下的捧者和被捧者,无不都有着自己私底下的如意算盘。捧你为了张扬自己,让你沉醉在其中,麻醉在其中,这是一场人情戏外的心理战争。在这个世界上,为酷爱吹捧而吹捧的人,这和拍他人的马屁其实是相吻的,都是一个箩筐里的东西。关羽的死无疑给我们敲响了如何拒绝捧的警钟。

自古以来,捧人就像马屁精吹拍者一样常常不被识破,生活中有的人稍有了一点成绩就希望有人捧,有的人希望别人为他来捧,有的人甘愿自己想办法自捧。在生活的各种舞台上,捧的方式多种多样,捧的言论是无处不在。

以前,有文友告诉我:在舞台上,有人为争得一席主角常常借款买了票送到戏曲爱好者们手里,请大家用掌声捧场,台下掌声不断成为被捧者的骄傲。据悉,一旦被捧成明星了,以后主角的身价就会倍增,出场费可以与人叫板,媒体电视处处可以亮相,何至于一点戏票和请客的饭钱。戏台下还有的捧者是男人,他们有财有势,甘愿出资为女主角捧场,但是你否想过,天上从来没有掉下的馅饼,他们是不会白白捧你的,捧就是为了打你女演员的主意,届时不得不让你化出沉重的代价。

如此这般,文坛上的捧场者众相生也颇多,或是沾光,或是求名,或是混饭,或是拉虎皮作大旗。听文友讲:现在有的人不知道是好胜还是什么?作品一发到报刊杂志或网站上就想一夜之间成名,请人出资打赏的有之,或者自己变成孙悟空和马甲自己付款打赏的有之,宁愿损失一半现金也要打出一个金娃娃来的有之,只要为自己的作品博得个声誉,什么都会去干。这样的举动和戏台上的某些个别角色又有什么两样?这些人的头脑真是聪明。在捧场者的甜言蜜语中,有的甚至还会相互抱团,说一些肉麻的不切实际的吹捧话也就不以为奇了。

过高地估计自己,必然做出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这其中,也有一些人是当官的或是有钱的,想和历史上的诸多文官墨客一样有作为和留芳后世,他们千方百计弄点文字出来,或者出钱请来枪手帮忙写点东西,把成绩写在额头上。然后高帽一戴,请人来捧一下,便耀武扬威地在文坛登基。紧接着,捧者与当优者一起加冕,以后便一块儿大放光芒了,这也是那些捧场者企盼着的理想世界。

记得鲁迅先生在《捧杀和骂杀》的杂文里,他尖锐地指出:骂,倒未必会骂死人,但捧,却是可以致人死命的一法。

先生说得极是。纵观一些网络,时间稍长,当你仔细品读一些文章时,就会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会出现一窝蜂的家属式的互相捧言,就像是家里有了一个独生子女,看他灵巧一点了,就没日没夜地高兴和夸耀,似乎是不捧就不舒畅。读他们的有些文章,总觉得有些言过其实。这些捧场者,常常是把话说得有些过头了。看看有些被捧者所写文章,既无情节又无章法,不仅总是在写同一个题材,且内容前后又类同。这样的捧,难道不怕别人说及而难为情吗。

肥皂泡在阳光下,虽然也能有色彩斑斓的瞬间,但终究要破灭的;彩虹虽然显耀一时美丽,但一会儿也会消失。读者和网友不是三岁的小孩。要知道文品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这才是千真万确的。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最美的芬芳花朵,是作家在人家喝牛奶、美酒、跳舞的间隙以自己的心血写就的灿烂。对于作家而言,延续他们生命的,使他们青史留名的惟有其作品。记得沈从文先生生前曾对我们说过:“好作品不仅是读者一致公认的,而且是留存在读者心中的一道风景。一篇文章如果几十年后仍会被读者看好,读来有实效和有价值就是好文章,所以真正的优秀文章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先生的话说得极是。

要加强对年轻作者的关注和培养。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让他们多经风沫雨,在历练中显露头角,这才是最为关键和至关重要的。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会记得。仲永确是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因被其父亲当作摇钱的工具到处捧场而丢失了新星的智慧和才华,后来孩子不思进取,最终沦落到一个普通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知识和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去吹捧,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见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是多么的重要。

有人说:作家就像是一棵树,需要从生活的土壤里汲取营养,需要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需要有太阳下的光合作用,任何看似体面的捧回过头来大多是有害而无益的。所以头脑清醒的人要拒绝。

有了好文章才能成就好作家,许多中外文学名著,都是作家在孤枕难眠,夜不能寐之中忍受着煎熬写成的;很多名作都是他们吃尽人间苦头,阅尽人间心酸才得来的。有了丰富的经历和人生的过程,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甚至惊天地的作品来。试想:如果当作者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就整天被鲜花簇拥着,被赞美的言语涂抹着。如此这般,不被捧得晕头转向才怪呢。

需要做的就是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点,把肩上的担子看得重一些,有关报刊或网站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要不断加强引导,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然地去磨,不要稍有成绩就开始推出某某专栏或者某某的什么作品等等……。须知当年的巴金、冰心等也没见有专栏多少?所以我们要避免那种热捧式的“扼杀”出现,要创造条件让他们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而不是做一株在风中左右摇摆的墙头小草或一见到阳光就悄然消失的露珠。否则就会留给后人又一个“伤仲永”的悲剧。

当然,一些网站开设一些激励式的措施也未免不可,打赏、送花、加精等,对激励作者有一定的好处。但任何时候都要有个度,如被捧出的文章不是很优秀,就会适得其反。有文友告诉我:现在网络上有人先是捧编辑,然后再让编辑再去捧他,自己当了编辑希望别人也去捧他,久而久之,形成连环式的捧,这样的捧是捧不出美文的。即使捧出的文章在本土加了精,但放到别的地方却还常遇退稿。这样的事情很值得发人深省。

文章没被推出的不一定不好,有的可能是遗漏的精品;有的在纸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受到好评,但发在网上就不一定被推荐为精品,而网络文章的精品为什么又大多发不到纸质媒体上?是编辑不识货还是不懂文学究竟是姓什么?这就是一个很怪的现象,值得网络作者思考。所以中国作协希望网络文学靠近传统文学的意义也就在这里了。最终是网络文学要向传统的纯文学靠近。

生活中常有烦恼出现,不要想到为什么别人会被捧?要知道互相的捧会失去创作的真正意义。文学的海洋深不可测,假如你在海岸边向远处望去,就会看见海水茫茫,浪拍连天。面对大海就会思潮起伏,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什么杂念都会飘逸而去。

经常望海对创作的人有好处。互相捧,互相打赏,其实是一种文学创作中极不严肃的现象,捧出的是一抹浪花,但很快会被海水浸泡消失,至而无声无息。在看到捧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怪现象。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每个作者都要自律,每个网站要形成社团之间的和谐合力,协作,要引成文章交流阅读的良好格局,在相互点评中不断提高,在互动中相互学习,让文学园地永远充满时代的春光春色。

文坛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理念我们应当窂记。当然,除了上述文坛所讲到的捧,有时还会漫延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做人一定要谦虚好学,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世界的海洋遨游中不被击垮,才会保持活力,永远不去做文坛中的“关羽”。文学创作,对自己越严格越好!

此文纯属偶想,不针对任何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