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1】
不同于看夏目漱石的《门》那样拖沓,这本《后来的事》我只花了五天看完了。小说讲的是家境殷实的整日“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代助见到了三年未见的好朋友平冈和他的妻子三千代后激起了昔日对三千代的爱恋和对如今生活不尽人意的三千代的怜惜,随着对三千代感情的逐渐发展他终于决心解救三千代与她结合而被亲人和朋友所弃的故事。我读罢全书,感触颇深,感觉还有必要写下我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浅见。
男主人公代助不是一个人们刻板印象里的整日游手好闲的富二代,这是我对这个人物最根本的认知。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暂且不说他的思想的正确性,不可否认的是他乐于思考,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不愁吃穿,虽然没有工作但是每个月他的父亲都会给他生活费。在不用像普通人一样辛勤劳动就能吃饱饭并且能过有情操的生活的前提下,他每天思考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事物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则,最后也正因为他遵从了自己的不背弃“自然”的原则,而做出了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行为。他对事物的看法中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有两个:第一个是他说“为吃饭活命而干的职业,很难有什么诚实可言”,以吃饭为目的,将劳动作为手段的劳动是“堕落的劳动”,人应该找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职业,而不能因为面包而放弃了自己的本心,他认为做一件事的目的就应该是这件事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事,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第二个观点是“与其费尽心机去把镀金的东西冒充成真金,还不如在黄铜就是黄铜的情况下,去忍受人们对黄铜应有的蔑视来得自在”。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贯彻了他的那一个原则,这是他思想中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自然”。他希望能遵从自己的本心而不被世俗的欲念所扰,那是他理想中的“自然”。当然你可以说他的这些想法是理想主义,不切实际,是一个富家子弟不知道生活艰辛时的臆想,但是对于一个富家子弟他本就无需考虑这些物质上的烦扰,他是可以做到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职业的,而且当他明知道自己如果一意孤行和三千代在一起的话他肯定就会失去家人的经济资助时他还是怀着对三千代强烈的责任感决意去和父亲坦白,去找工作,这就说明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相信自己应该回归到他的“自然”的。是理想主义又怎样,只要人在其中得到了想要的幸福和快乐就足够了,这总比那些屈服于现实整日昧着良心做事的生活要好吧。
所以对于代助这个人,我还是觉得他足够强大,虽然以前他很懦弱,浑浑噩噩,但是在爱情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很多世俗上所谓的伟大人物都比不上的勇气。他为了三千代的幸福,能够承当起当初自己犯下的错误所带来的对他思想上的惩罚,能够放弃自己本来殷实的生活(如果他答应娶父亲要他娶的姑娘的话),能够忍受来自整个社会对他的唾弃,能做到这些的人你还能说他是个简单的庸人吗?
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里的第三部《门》讲的是男主人公宗助和朋友的妻子阿米结合受到社会唾弃而隐居过着平静而拮据的生活的故事,这很像《后来的事》的后续,但《门》在人物上的设定和《后来的事》又没有联系,但是也可以通过《门》来窥见代助和三千代以后的生活的大致的模样,平静而拮据,虽然在物质上不能像以前那样安稳,在心理上也会有负疚于人的痛苦,但是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这种生活虽然苦涩,但焉能说它不幸福呢?
这部作品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现在正处于的状态是很像没有再和三千代相见前的代助的,由于在读书,吃喝是不愁的,整日也喜欢思考一些事情,在思想上我很有代助那种理想主义倾向,所以对我而言这部小说的代入感是很强的,我多希望在我遇到符合我的“自然”的人和事的时候也能像代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爱我爱的人,追求我向往的事。代助的爱情,在我看来,不是悲剧。
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2】
一、夏目漱石的文学观探源
“他本位”与“自我本位”都是一种偏近的形式,立言必先立志,而“志”含于人格之内,最重要的不是两种形式的转变而是类似于一种觉悟,认为“本位”意识事实上就是个人在整个世界中的确定位置。一个人可以读与定很多书却没有一本书是属于他的,从那些庞杂的书籍中他得到的是一种人生结构而非停留于表象上的经验知识;他在读书过程中随时拿“本位”意识与“书本”意识相比较互立批判性,杂而乱,乱且深刻。对于严重性而言,“神经衰弱”是脑力劳动不得不承认得一种局限。
一个人领悟作品有局限,作者写他自己的作品有局限,了解一本书的思想不同于其结构与形式,失去灵活性的东西可以再生,失去了语言魅力与文词狭隘性的事物却只有死去。
既然必须承担一种命运,就需要在命运之外另辟一块天地,后者独立于复杂的人世而存在,如同心灵扩张形成身体的轮廓,而我们逡游于两种空洞的夹缝之外。
二、夏目漱石小说的思想内涵
既然心是一面镜子,就无所谓光与影的反驳与互噬,究竟印蚀在人心与身体上的痕迹属于哪种东西,充满了后世所惯用词汇的混乱、杂质以及沉淀意义。心是一个复杂的统构体,当别人看到它的阴影时也正是它不愿在孤寂中死去之时,阴暗的角落里从未响起过“速死”或自杀的念头,一切都被逼迫,一切因而显得顺理成章。一个人的记忆已远非昨天之回忆,他不可能在时间上将岁月撕碎成一块一块还要平静地让他人去欣赏,不过是一个影子为另一个影子遮阴,他们突然认定了一个现实,心,就是所谓的灵魂的坟墓,没有这种东西的搅扰,大概生命就是一个石头一个石头接着掷下去,毫无等待的玄机与仰视的味道。批判一个人,是批判几本书,假如这些文字诚如他心中所思所想所做,假如时间的变化不会影响书中自语者的逻辑与理念,他与这“自在者”共同达成了“自语”的毛病,企图在人间留下点痕迹,所谓被安静所遮蔽的痕迹。心是一个遮阳物,语义双关,越是罪恶的东西越要离它更近,以沾染最后的光芒以初缺自我肉体上的毁伤与自残,语意是产生歧义的源头,文字是毫无因果性的框架,自语者是其中忘我的人,突然有时面对一个颇为庞大的自然便吃不消,不可能以狭窄的心之境界去承载,大概只留一个角去补满自然的亏损;诚如一件旧物,连倾刻被粉碎的时机都没有。死亡突然活着,是灵魂与人生相互拮抗的过程,一个爱慕你的伟大,一个虚艳你的渺小,全部化成婆娑之影,进入泡沫之幻。
三、夏目漱石小说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种被动的存在,无论其性格多么清晰,都是难以构成主体世界平面人物,缺乏思维上的深刻与事实性;虽真诚而距离最终的结果太远,始终无法临摹和达到精神上的灵巧境界。
四、夏目漱石小说的叙事特色
真正的文字要写得不像文字,将小说看成一种纯粹之构思,与现实世界过分偏离而不能作为简易的指路工具。文字的力量总是出现于它被解释以后,只存于作者构思的一瞬间,一旦它的生命周期结束所谓思想也就成了坚硬和封闭的死物,在它所繁衍的众多形式与符号当中取得较短距的谅解。
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3】
往日跪在其人脚前的记忆,必使你下一步骑在其人头上。 我之所以摒弃今天的尊敬,是为了明天不受侮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为了明天不忍受更大的寂寞。 生活在充满自立、独立、自我的现代的我们,作为代价恐怕人人都必须品尝这种寂寞。
如果脏了还用,就莫不如一开始就用带颜色的。白的就要纯白才行。
但你是认为世间存在坏人的吧?世人不会有像是葱坏人模子里铸出来的坏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也才可怕。大意不得的。 钱!一看见钱,任何正人君子都马上变成坏人!
看完《心》以后,一直有种沉重的感觉,评价中说,《心》是对利己主义的批判,而我似乎在先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利己主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词语,而生在这世界上,有谁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呢?按照古代的“人之初,性本善”学说,在人们生下来的时候,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的黑暗和苦难,他们光明、开心地加入到人类大家庭中,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过孤独、寂寞和背叛,原本的阳光之心不由得封闭起来,阴冷犹如月光,先生生性敏感,但是使他变得更敏感甚至不相信人性的就是他的叔父,为了自己对金钱的欲望而背叛自己的侄子,背叛自己死去的兄弟。在遭受了家人的背叛之后,你怎么还能让一个父母双亡、孤身在这世上的少年再相信人的善良呢?对房东夫人和小姐的防范,其本质是害怕受到伤害。而当他发现小姐和k走到一起的时候,产生的也是一种深深的背叛感,小姐原本是想要嫁给他的,但是k出现了小姐的心意就转移了,这难道不是爱情上的背叛吗?爱情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你无法避免的爱上一个人,也无法阻止她去喜欢别人,在嫉妒心的作用下,他选择了背叛k而向房东夫人提亲。保护自己,没错啊,他虽然有点惭愧,但是也许保护自己才是最好的方法吧。但是k是个脆弱的少年,经历过失恋之后,他好不容易对人树立起的爱情和信任消失殆尽,随他的心一起死的是他的身体,从这个角度上说,k是个纯洁的人,有着强大的精神洁癖,他的世界是对外界封闭的,但是唯有小姐和先生走进了他的心里,当两者共同对他背叛,他再也承受不了,选择了离开。
当看完《天浴》的电影图解之后,我发誓再也不看这种让我心痛的文章和电影了,但还是不可避免的中招了,也许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完美,我们也不可能忽略所有的阴暗面,所能够做的唯有保持自己内心的干净与透明,使自己在这个灰暗的世界中,无畏地生存。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