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读一回心情日记

文章 2019-07-08 16:46:57 1个回答   ()人看过

每次为儿子买了新书,看这小子喜气洋洋地往书架上安排他的财富,都要生出许多感慨。书架上满满的几排书籍,大多是成套的、系列的、精装的。让我既羡慕又遗憾。羡慕儿子童年的丰富,遗憾自己童年的贫乏。只恨人不能选择时代,否则争取晚生几年,做今天的孩子。

不久前,为儿子购买了一套《凡尔纳选集》,看着他往书架上摆书,我忽然生出一股阅读的冲动和渴望。小时候,读过一本《神秘岛》,被它真真假假的故事逗得入迷,而其余的《海底两万里》、《勃兰特船长的儿女》等都是只知其名,不见其面的“神秘岛”。这个记忆和许多遗憾构成了遗憾的童年。

翻开《隐身新娘》,通俗流畅的文字,蓝色的多瑙河、旖旎的匈牙利风光如磁石般吸引了我。其中一句“临岸的一座教堂,在浓荫掩映的盈盈水波间,投下了倒影”令我怦然心动,激动得想哭。准确而传神的描写,很久很久,没读过这样的文字了。闭上眼睛,任思维自由飞翔,脑海中臆造出一份神奇的人文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美景,竟如儿时跑到一处陌生的公园,满眼是新奇和美丽……一本书,很快便读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和儿子争着一本本地看下去。随勃兰特船长远航澳大利亚、新西兰,与昂蒂费尔师傅一同去寻宝。看大炮弹上月亮……我沉醉其中不想自拔,在童话世界里乐而忘忧。怪不得余秋雨先生如此憧憬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疯癫,一个中年人像孩子一样天真一把,实是一份难得的精神享受呢!

人到不惑,虽不能说看破红尘,却也再无天真、幼稚可言,所读之书便大多是理性之书。自费订阅的两本杂志《读书》、《随笔》,都是一些学者、大师对社会对人生深刻、独到的理解;深邃、理性的分析;沉奥、哲理的探索。无疑地,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使我更趋理性。可是,每天倾听学者、大师的高论,便也不得不同他们一起忧国忧民忧世事、忧天忧地忧环境、忧家忧已忧后代。俗话说智者忧,我非智者,却因阅读了智者而忧,心灵常有不堪重负之感。

如今,平时随处可见的文字,又都是现实而又现实的。今天的文字,也变成了市场经济中待价而估的商品,偏偏这样的文字或一副正人君子气,或好为人师气,或装模做样气,或老道学气充斥其中,常常使人不忍卒读,味同嚼蜡,甚至起一身鸡皮疙瘩,真是感觉坏极了。即使我自己,也尽量把美好、善良的一面显示给读者而掩盖起人之初,人之本……空灵、纯净、神秘飞扬的华彩文字已经少而又少。而凡尔纳来了,他的文字如同夏日里清新的风,浮躁中神奇的清凉剂……心灵中的阴霾散去了许多,虚无飘渺的故事竟使生活生动起来、活泼起来。空气中少了沉重少了指教犹如蓝天没有乌云,一片晴朗一片纯净。尽管这晴朗纯净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没有物质价值的,却使心灵变得雀跃、欣喜、童年起来。

我和儿子讨论故事的主题,猜测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评价此故事彼故事的精彩之处,朗读描写各种景色的篇章……我告诉儿子,看!这就是描写!这就是想像!这就是名著!这时候,我们不是母子,我们是书友。

我越来越多地驻足于儿子的书柜前,这是一个我们本该拥有却不曾拥有并有着无穷魅力的世界。当然,我们已经错过了岁月的列车,在这辆列车上我们显得庞大而老气,但是,我情愿抛掉所谓的自尊自大自卑,去收获那份失而复得的快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