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礼诚信的板报

文章 2019-07-08 12:44:16 1个回答   ()人看过

明礼诚信的板报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呢?你是怎么样出这一方面的板报的?看看下面的明礼诚信的板报吧!

明礼诚信是公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对于规范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般说来,“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

中西方的诚信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诚信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诚信,即诚实守信,讲信用,守诺言,办实事。

文化内涵

两千多年前,至圣先贤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可见,明礼诚信早已被古人所重视、所推崇。

今天,在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明礼诚信又被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足见其意义深远。

道德传承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

“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些都是中国自古讲究礼仪、礼貌的代表言论。

的确,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而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明礼诚信的最佳诠释,明礼,只有表现了人内心的诚信本质,才不会流于虚伪的形式;诚信,只有通过明礼的外在形式,才能最恰当地表现出来。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准则,而明礼诚信正是其中之一。

“明礼”

《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即所谓的五句话、二十个字中,分解开来,实际包含着十个道德规范,其中有九个规范都是过去已有和常用的,“爱国”、“守法”、“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规范,确实不能说是这次制订《纲要》时新创造出来的。

在这十个道德规范中,唯独“明礼”是一个创新的规范,在以往的文献记载和日常使用中,很少见把“明礼”作为正式的道德规范来使用的。

仔细掂量,“明礼”作为创新的规范提出来,既是很有意义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是合情合理的,贴切地、简明地综合概括了“礼”的多重含义。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

中国获得这样的美名,首先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格外讲究“隆礼”。

这里的“礼”,既是指“礼仪”、“礼节”、“礼貌”,又是讲“礼让”、“中和”、“谦敬”。

从“礼仪”而言,孔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大意是说,君子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慢无礼;端正自己的神色态度,就可以使别人相信;谈话时注意言辞声调,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俗和错误言论。

《礼记》上还专门有这样的规定:“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意思是说,进入一个地区,先要问当地的法制禁令;进入一个国家,先要问该国的风俗习惯;进入别人家里,先要问主人有什么忌讳。

这些都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讲究“礼仪”、“礼节”、“礼貌”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

从“礼让”而言,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大意是说,人生来都是有欲望的,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有追求,有追求而无限度就会造成争夺,有争夺就会造成社会 混乱,礼的作用,就是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限度,使人们相互礼让、安分守己,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

荀子的这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礼治思想的代表,也是“礼让”思想最著名的言论之一。

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正是从讲究“礼仪”和“礼让”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的。

而“文明古国”的美名,既是讲中国古代有灿烂的文化,更是强调中国是一个“隆礼重法”,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国度。

在这个意义上看,“文明”和“礼仪”、“礼让”是密切相关的。

“文明”与粗俗、野蛮相对,而“礼仪”、“礼让”,正是表明人们彼此之间尊重、谦和与体谅的关系,也就如孔子所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今天,在我国公民道德的建设中,提出“明礼”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至少在形式上,是综合、概括了过去的“礼”所涉及的“礼仪”、“礼让”和“文明”的含义。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明礼”不仅是申明、倡明“礼”,而且是注重“礼”的实践。

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明礼”,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内容。

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礼仪”和“礼让”,包括重礼节和讲礼貌。

“礼仪”和“礼让”,应渗透到职业场所、公共场合和家庭生活中。

职业人员在处理与被服务对象的关系,处理与其他职业的关系时,“礼仪”和“礼让”是必不可少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彬彬有礼,办事热情,服务周到,互相尊重,都会在基本的“礼仪”和起码的“礼让”中得到展示。

人们在公共场合,大到国际的交往、外交关系,小到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打交道,都要遵守起码的礼节,讲究起码的礼貌。

特别是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外交场合,还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礼仪”,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要做到得体、适宜。

公共场合的“礼仪”、“礼让”,包括“礼节”、“礼貌”,不仅事关个人的形象,而且常常关系到国家的国格,因此,决不能把“礼仪”、“礼让”、“礼节”、“礼貌”,通通斥为虚伪的繁文缛节而加以轻视。

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同样要讲究“礼仪”和“礼让”。

对年长者要孝敬,对同龄人要平等友善,对年幼者要慈爱,这些要求,都伴随着相应的“礼节”和“礼貌”。

荀子曾说,所谓“礼”,就是“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这些话对今天处理好家庭关系中的“礼”的关系,也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家庭生活中的“礼仪”、“礼让”还包括处理许多其他方面的关系,例如,怎么接待客人,客人来时应持什么礼节,客人走时应持什么礼节,等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比较重视这些细节的,如《礼记》中记载:“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礼记·曲礼上》)大意是说,与客人一起进门,在每一个门前都要请客人先进。

今天我们开展公民道德建设,重视家庭美德建设,也应当注重家居生活中这些礼节、礼貌中的细节问题,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养成懂礼节、讲礼貌的习惯,归根到底,是养成尊重他人、互相礼让的道德精神。

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

从这个角度看,“明礼”就不是一般地讲“礼仪”、“礼让”,不是专注于“礼”的倡明和践行,而是讲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这就是讲究《纲要》中强调的“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注重的是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的道德,要求每一个公民,自觉遵守在这些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道德规范。

《纲要》对“社会公德”具体规范的概括,继承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的表述,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包含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从“文明”、从“明礼”的角度去加以理解。

甚至包括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要求,都应当算做“明礼”的内在涵义。

“诚信”

把“明礼”与“诚信”放在一起组成“明礼诚信”,这不应理解为是偶然的、随意的,也不能理解为仅是为了朗朗上口。

“明礼”和“诚信”,确实具有内在的联系。

一般来说,“明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

“明礼”只有表现了人内心“诚信”的本质,才不会流于虚伪的形式或繁文缛节;“诚信”只有通过“礼仪”、“礼让”的形式,才能够最恰当、最真实地表现出来。

《礼记》对“礼”有一个解释:“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记·礼器》)说明古人早就把“忠信”视为“礼”的本质。

“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明礼”与“诚信”相互关系的最好的解说。

不“诚”,则无“礼”;无“礼”,则不“诚”。

确实应从这样的辩证关系中来把握“明礼”与“诚信”的内在联系。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方面。

《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文言》)孔子讲“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些都是古人关于“诚信”的代表性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大体上也是成立的,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诚”主要是讲诚实、诚恳;“信”主要是讲信用、信任。

“诚信”的含义,主要是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

“诚信”首先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指国家的统治者应取信于民,否则就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

孔子讲的是国家与民众的关系。

把孔子的话引申开来,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说是“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立”,统治者“无信不立”,领导者“无信不立”,家庭“无信不立”,个人当然也是“无信不立”。

今天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

“诚信”其次还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突出强调“诚信”规范,无疑具有明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针对性。

我国自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成就巨大,世所瞩目。

但是,由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所未有的创举,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在经济领域,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十分猖獗,不仅仅是一般的商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而且连统计、审计、财会和合同,也出现了严重的欺诈现象。

可以说,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已遍及当今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人民的生活为之受苦,企业的经营为之遭殃,国家的声誉为之败坏。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大声疾呼要以诚信为本,江同志号召不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而且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国务院专门颁布了整顿和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法规,其中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靠法治和德治两手,从源头上根治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

这一系列举措的基本道理就在于,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的背后,本质上是“诚信”的危机。

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是把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个人的收益寄托在“诚信”之上,而是豪赌在坑蒙拐骗之上,幻想在一夜之间通过不法和缺德的手段暴富。

因此,真正的治本之道,一要靠法律的严厉制裁,二要靠道德、靠“诚信”的教化,尤其要靠营造一个“诚信”才能致富,欺诈必定破产的社会道德和舆论氛围。

这样才能够使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从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道德准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从道德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1.关于科技黑板报

2.关于环保安全板报

3.关于学生团结的黑板报

4.关于国庆的黑板报2017

5.2017关于国庆的黑板报

6.关于学雷锋的黑板报

7.关于教师节的黑板报 高中

8.关于建党节的黑板报

9.关于感恩教师黑板报

10.关于开学黑板报内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