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母亲节的手抄报内容
母亲节是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流行起来之后才进入大陆的,名贵的珠宝,象征母爱的康乃馨,特制的爱心甜点,精致的手工贺卡等,成为人们向母亲敬献爱意的礼物。
主题为母亲节的手抄报篇一:
写在母亲节这天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饺子,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那个人就是生我们养育我们的母亲,母爱的伟大岂能用寥寥几句言语表达?
是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呵护并疼爱着儿女从呱呱坠地、咿呀学语、蹒跚学路、踏入学堂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然而相比母爱,做儿女的我们给母亲的爱却显得微不足道。
记得自己从读大学到参加工作后,离家不远,但是回家的次数渐渐减少,每次打电话回家,妈妈都说:“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你一个人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就行。”每当回到家里看到妈妈又老了一些,曾经的一头黑发下藏着丝丝缕缕的白发,我心里总会忍不住发酸,话到嘴边却又说不出来,其实心里就想好好报答妈妈。
曾听过一位六旬的母亲说过:“孩子送我再贵重的礼物,都只能是一件摆设,我倒更愿意孩子能在身边,多陪自己说说话。”记得在电视里看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母亲,在家里忙活半天烧好一桌孩子爱吃的可口饭菜等孩子回来吃,结果等来的却是一个因为忙而不能回家的电话,到最后母亲一个人孤独的面对满桌饭菜发呆。
回想到自己,又何尝不是经常打电话回家解释因为自己太忙而无法回家,让爸爸妈妈在家空等一场,我真难以想象他们当时是何种失落的心情。
显然,平日里抽时间陪陪母亲比在节日里送各种贵重的礼物更显得难能可贵,而且,母亲随着时光一天天渐渐老去,对物质生活已无所求,她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一份关心和思念,做儿女的我们,在百忙之中,给母亲打个电话、发条信息,或者是抽空陪她拉拉家常,吃顿家常便饭,母亲也会深感欣慰。
谢谢您,伟大的母亲!
主题为母亲节的手抄报篇二:
母亲的称谓
中国各地口语中,母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包括妈、妈妈、妈咪(来自英语“Mummy”的粤语发音)或阿科 尔蒙迪利伯爵夫人母子妈,有些地区子女(特别是古代)对母亲的称呼是娘、阿娘或娘亲,又有阿母、老妈子(粤语,北方话“老妈子”是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称呼,满语称额娘。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有家母、家慈,称已死去的母亲为先妣,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令堂或令寿堂。要特别注意,有时候父亲或母亲的丈夫(继父)也会用儿女对母亲的称呼(妈妈或孩子他妈)代表他的妻子。 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其母亲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幼儿及少儿时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较亲切的称呼,如妈妈等。青年之後,称呼通常为妈等。而另一些称呼,如妈咪、娘、额娘等,可见於大多年龄阶段。
在古代中国的汉族皇族中,皇后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称母亲为母后,嫔御所出的子女需认皇后为嫡母,称皇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皇子、亲王的子女亦称母亲为母妃。清代的皇子和公主则称母后作皇额娘。英语“母后”(Queen Mother)一词是指现任国王或女王的母亲,即王太后,但王太后包括并非现任君主母亲的前任王后。
在中国的一夫多妻家庭中,父亲的正妻相对於庶出子女而言是嫡母,庶出子女称嫡母为“大妈”、“大娘”。父亲的妾相对於正室或其他妾所生的子女而言是庶母,子女会把庶母称为“小妈”、“X妈”(X为在妻妾中的排行)、“阿姨”、“姨娘”等,“阿姨”、“姨娘”的称呼则是源于一些地区对母亲妹妹的称呼。
主题为母亲节的手抄报篇三:
关于母亲节的来源
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在一月八日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希腊文:宙斯、波塞冬、哈德斯、得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亚的母亲,故称众神之母)致敬。
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AnnaJarvis,1864-1948年)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她提出应设立一个纪念日来纪念默默无闻做出奉献的母亲们,可是这个愿望尚未实现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于1907年开始举办活动,申请将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节日。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第一个母亲节于年月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