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出孝子散文

文章 2019-07-07 08:52:45 1个回答   ()人看过

19xx年,刚过完86寿辰的爷爷离开了人间。

好长一段时间,家里人都沉浸在思念中。特别是我+爷爷,蹲在树下抱头哭啼;看到爷爷在世时修路铺的石头,也想起爷爷,站在路上掉泪;看到爷爷在世时开耕的荒地又会想起爷爷,不由自主的在地里来回走动,泪流满面。母亲埋怨父亲:“谁家都死人。老人走了我们还得要过日子,每天以泪洗面,把身体搞垮了日子还如何过?”父亲总是说:“不由人呐。”诉说中,又泪流脸面。

爷爷死后两年中,父亲因思念爷爷闹了两次大病,脸色也苍老了许多。

我也非常怀念爷爷。由于我在城里工作,爷爷病故后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才告诉我。我驱车回家,跪在爷爷坟前着着实实地大哭了一场。回到城里,半年时间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每闲下来,都会想起爷爷那慈祥和蔼的面孔,往事历历在目。

爷爷弟兄三人,排行老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我七、八岁时老奶奶还活着。老奶奶在爷爷弟兄三人家轮流居住、生活。老奶奶过八十大寿的时候,爷爷和二爷爷、三爷爷说:“老母亲老了,你们各家孩子小,生活条件差,以后老母亲就在我们家生活吧。”这样,老奶奶从80岁到83岁去世前的这三年,都是在爷爷家生活的。

那个年代,多数人家生活都很困难,尤其是在山区农村更是如此。那时候人们能够吃到玉米面掺野菜的窝头就算不错了,锅里煮的菜只放把盐,没有半点油花,全家人经常是半饥半饱。

一个秋天,爷爷为了能省些口粮,到离我们村有20里地远的“干石沟村”给公家修路去了。记得那是八月十五,工地上为民工改善生活杀了一头猪。晚饭时,工地民工都分到一勺红烧肉。爷爷碗里也分到一勺猪肉,但他想起了家里一年没吃到肉星的老母亲,放进嘴里的一小块肉嚼了半天也咽不下去。他悄悄从庄稼地里摘了几片蓖麻叶子把碗里的猪肉包好揣在怀里连夜返回家。当时老奶奶已经睡下了,爷爷把猪肉倒进碗里,拿了一双筷子递给了睡在被窝的老奶奶。在煤油灯下,爷爷看着老奶奶吃肉,老奶奶用筷子夹了一块肉送到爷爷嘴边:“儿子,你也吃。”爷爷趴到耳背的老奶奶耳前:“娘,你吃吧,我在工地上吃了红烧肉,吃好了。”实际上,爷爷在工地上只喝了半勺肉汤。爷爷看着老奶奶把肉吃完,煤油灯下爷爷高兴的脸上,皱纹也显得舒展了。来回40多里的山路,爷爷走了半宿,返回工地时天快明了。

人老了,晚上起夜上厕所是常有的事,农村的厕所都在屋外院子的旮旯里。老奶奶老了,又是小脚,爷爷怕她晚间上厕所有闪失,专门到十里地外的供销社给她买了一个便盆,放在老奶奶睡觉的床头前,以后老奶奶晚上夜起就再也没出过房门。每早,爷爷总是家里第一个起床,把老奶奶的便盆的污物倒进厕所后再洗刷干净放回屋里。

听奶奶讲,她16岁时便走进王家门,那时老奶奶也没少打骂过奶奶。奶奶生下爸爸后老奶奶打骂奶奶才少了些。现在想起来,也只能怪罪旧社会的礼教。听爷爷讲,老奶奶做媳妇时,也没少受婆婆的气,挨打挨骂也是常有的事。也许是奶奶积怨甚多,伺候老奶奶不像爷爷那样热情周到。记的有个早晨,老奶奶没有来得及来上厕所,拉在了裤子里,奶奶像没看见一样继续干自己手里的活,等爷爷早晨从地里收工回来,爷爷才亲自为老奶奶洗涮,又换了一条裤子。老奶奶愧疚的讲:“什么时候死呀,尽让儿孙们受脏累。”每当这时,爷爷又总会趴到老奶奶耳边安慰几句。

在农村,亲戚们之间走动是很频繁的。爷爷家的亲戚特别多,每当冬天农闲季节,爷爷家的亲戚就显得多起来。记的每年秋收后,我的姑姑,父亲姑姑,爷爷的姑姑“三代姑娘”都会来。我管父亲的姑姑叫老姑姑,管爷爷的姑姑叫老老姑姑。由于我小时候说话不太利索,对我们王家“三代姑娘”的称呼很费力。如,称呼爷爷的姑姑“老老姑姑”,有时会多加一个“老”字,成了“老老老姑姑”,惹的“三代姑娘”们一顿大笑。爷爷的姑姑又会说:“老了,让孩子叫着绕口,成了‘老妖精’了。”老老姑姑的话又会引来一家人的大笑。其实,爷爷的姑姑岁数仅比爷爷大七、八岁,她来爷爷家串亲,自称是“住娘家”来了。

每当“三代姑娘”来爷爷家走亲,家里总是那样的快乐。几个“老姑姑”总是坐在老奶奶跟前趴到老奶奶耳边“娘”长一声,“娘”短一声说个不停,老奶奶总是摸摸老姑姑衣服说:“天气冷了,要穿厚些”之类的话。

亲戚们来了,总是要好好招待的。那个年月,在我们那里白面是很金贵的,只有过年时节才能吃上一、两顿。没有白面,玉米面也要“粗粮细作”。奶奶总是鸡叫时就要起床磨面,把玉米泡湿后用石磨子磨细,回家做成发面的细玉米面窝头,玉米面中掺些榆皮面(榆树皮,起粘合作用)做成饸饹(像现在的细面条那样)。“三代姑娘”每天都会笑哈哈的。这些亲戚一般在爷爷家要住七、八天,临走时都会啼哭抹泪的,亲情显的是那样的浓烈。那景象,现在人们生活中都很少有了。

我老奶奶虽然在爷爷家生活,但二爷爷和三爷爷也都非常尽孝道。每当家里做好一点的饭,都会端一碗倒进老奶奶碗中。记的老奶奶爱吃甜的食品,几个爷爷到供销社买东西都少不了给自己的老母亲买些糖果、冰糖之类的东西,回来后还悄悄塞进老奶奶口袋里。记得有一次,爷爷买来一大块冰糖。为了让老奶奶吃的方便,便在案板上用锤子敲打。我问爷爷这是什么,爷爷告诉我这是“白矾”不能吃。我试探性的拿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发现是甜的,吵闹着要吃。爷爷把砸碎的冰糖面面收在手心里让我张开嘴,倒进我嘴里,说:“吃了这些就不要再要了。你老奶奶老了,先让她吃,等以后有钱了爷爷再给你买”。

六十年代中期,老奶奶去世了。爷爷弟兄们给老奶奶办了一个在当地算得上像样的葬礼。老奶奶的遗体在家里放了3天,亲戚和邻村的人们都来了。葬礼宴席上了酒肉,有好几个人喝醉了。三个爷爷都披麻戴孝在老奶奶遗体前哭了3天3夜。爷爷们的伤心样子至今还在我的记忆中。

十里八乡的人都说王家出“孝子”,我想和父、母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村里人都没见过我父亲与爷爷顶过嘴。爷爷在世的时候,父亲每天晚上都要到爷爷家炕头上坐个把小时;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多,每当家里做些好一点像样的饭菜,父亲都会先打一碗送给爷爷、奶奶吃。母亲知道父亲还没吃,宁肯自己不吃也要留下最后一碗饭给父亲。

我虽然在城里工作,但20年来每年都是将妻子和女儿留在城里和岳父、岳母一起过年,我便回老家陪父、母过年。父亲在世的时候也多次劝我说:“人家过年都是一家团圆,你每年都把媳妇、孩子留在城里自己回来,明年就不要这样了。”但每当快过年时,父亲又会站在村口不断地向路口张望,心里时刻盼望儿子的归来。为此,我深深感到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但妻子和女儿好像读懂了我的心,每当快过年时就会准备好年货,送我上车回家。

2008年,父亲也去世了,家里老母亲跟二弟弟一起生活。这几年我还是每年回弟弟家和老母亲一起过年。每当我看见白发苍苍的老母又老了许多,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酸痛。父、母拉扯大我们兄妹5人很不容易,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如今日子好过了,父亲却走了,母亲也老了。过年期间,我们弟兄们都会围坐在母亲跟前谈论我们小时候的事情,转移母亲注意力,生怕母亲又想起故去的父亲伤心掉泪。

人活一辈子都不容易,但必须要知道感恩。

养儿才知父母恩。父母对儿女付出的爱,儿女们是永远报答不完的。我们要把对自己儿女那样的爱,多回馈给自己的父母一些。

愿天下人都做有情、有义的人,都做孝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