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精品课程建设的感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深远,建设小学语文古诗词精品课程是必要的。本文将从精品课程的内涵、小学语文古诗词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谈自己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精品课程
20XX年9月,中山市成立小学精品课程研究中心,旨在适应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为本市骨干教师提供一个展示专业才能的平台,引领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中山市最早将精品课程建设的概念引入基础教育领域。自小学精品课程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精品课程研究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受益匪浅。我亦参与了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的同课异构的精品课程研究活动,教学的课文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在这次精品课程研究活动中,我收获颇多,现从精品课程的内涵、小学语文古诗词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谈自己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体会。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优质高效、具有很强辐射力的示范性课程,是精妙的课程思想、精彩的课程资源、精研的教学内容、精良的教师队伍、精当的教学方法、精确的教学管理、精准的教学评价的整体集成。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非孤立地指某一堂优质课,而是包括了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群、骨干教师网、经典范例集等系统模块。
理解精品课程,可用六个字概括:高质量,能共享。高质量是指精品课程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教育教学改革,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好的资源能够共享,才能体现其价值。实现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
建设小学语文古诗词精品课程,可采用模块式开发的方式,分段式组装。即以某一个主题的古诗词或具体某一首古诗词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资源、内容、策略、过程、评价为基本集成模块。小学语文古诗词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1、进行整体规划。对研究的对象,及某一主题的古诗词(或某一首古诗词)的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总体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及相关策略等。如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清平乐 村居》一词为课例来建设精品课程,首先要研究教材、吃透文本。这是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与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感情。其次是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难点为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对美的理解。最后,明确在一个课时中,要指导学生知音、明意、悟情从而掌握这首词。
2、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要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包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中难点,教学过程及其中的设计意图,还有板书设计。在开展《清平乐 村居》的精品课程研究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小组成员集体备课,大家各抒己见,各种观点在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精心完善了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节课紧密结合学校课题研究,运用以导学案为主线的主次实效方式进行教学;另一节课则用常态的方式开展教学。
3、记下教学实录。对精品课程的课例进行教学实录,既方便课例的研究探讨,又有利于资源共享。在精品课程研究活动中,两节《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都进行了课堂录像,两位上课的教师课后也写下了课堂文字实录。
4、搜索课程资源。搜索与本课例相关的教学内容、课件、素材、练习及相关的拓展性知识,这些课程资源可作为教师备课资源的补充,丰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如《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的教学,许多名师都上过这节课,包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她的优质教学设计为精品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5、总结教学经验。“金无赤足,课无完课”,上完每节课要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参与精品课程研究活动的小组成员听了这两节不同的《清平乐 村居》,都写了听课反思,上课的两位老师则写教学反思,最后由一位小组成员进行汇总,综合各位成员的反思,写下了《<清平乐>同课异构的教学反思——同上一节课,齐研实效性》。
6、整理特色材料。歌德曾说:“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可能会变得僵硬。”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注入“源泉”,才会充满活力,建设精品课程同样离不开创新,特色材料就是创新的体现。在这次精品课程研究活动中,旨在探索如何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的实效,与课前的有效预习是分不开的。于是,小组成员经过探索总结,写下了关于课前有效预习的论文,并编辑成本,作为本次精品课程研究活动的特色材料。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精品课程的认知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常吟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然而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这造成了古诗词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这次精品课程研究活动中,以《清平乐 村居》为课例,探索了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品词意,入词境,悟诗词情,提高课堂实效。
1、诵读,挥洒古词的魅力
古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一种文学体裁,反复吟诵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词教学是朗读教学。诵读,能让学生的情感飞扬。古诗教学,应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诵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能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受到熏陶。
徐老师在《清平乐 村居》一词的教学中,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七读”这首词。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美,再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欣赏性地朗读,并配乐增强朗读效果,感受古词的韵律美和意蕴美。学生凭借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他们感怀身受,遐想翩翩,仿佛置身于浓郁的意境中。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茅檐、小溪、青草……农村风光图一一映入学生眼中。他们忘我了,仿佛自己就是大儿、中儿、小儿,家庭温馨和睦的幸福之情在他们心中荡漾开了,化成一首动听的歌。这时的古词吟诵水到渠成,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在他们的朗读中尽情地挥洒出来。
2、情境,漾起词情的风帆
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因此,古诗词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浅显的语言文字理解上,还要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创设情景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将鲜活生动起来,引导学生荡起诗意的风帆。
在《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中,两位教师都注重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徐老师用真情诵读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入一幅美丽的乡村风光图。
教师亲自范读,可爱的学生聆听自己亲爱的老师优美动听的声音,沐浴在老师的如痴如醉中,他们怎能不被引入诗境呢?而马老师则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背景,配上清扬悦耳的音乐,模拟乡村风光图,让学生与翁媪及三个儿子进行对话,从而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3、想象,让诗意轻舞飞扬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直观形象的,而古诗词具有“文约而意丰”的特点,语言简练,但情感丰富。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感悟丰富的情感,就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敖翔。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找准诗词中能促发学生独立思维的想象点,通过联想、续想、假象等,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使学生打破时空界限,身临其境,感受诗句的意蕴。如马老师在《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中,通过图画和音乐,让学生想象翁媪的对话,并巧妙连串起来,形成一幅生动鲜活的村居生活图,紧扣一个“醉”字,让学生以“翁媪陶醉了,是因为( ),还因为( ),还因为( )……”进行补白。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填补句子。这些
创造的过程使原本凝练的文字更加具体生动,学生从而加深了对词的情感体验,与词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4、编剧,让真情自然流淌
古诗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美的宝藏。学习古诗词,可以启人心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诗词这种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情感的体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安排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将诗词改编成课本剧,既符合小学生较强的表现欲和模仿性的年龄特点,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徐老师在《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中,把讲台作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们凭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将短短的一首词改变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课本剧。扮演翁媪的学生展开了妙趣横生的对话,而扮演小儿的学生把“溪头卧剥莲蓬”的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些学生扮演大二、中儿,甚至风姿摇曳的荷花,看着台上学生认真的表演,其他学生仿佛亦走入了这幅乡村风光图。学生在对读、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探索小学语文古诗文精品课程建设的道路上,教师要多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熏陶学生,提高课堂实效。教无定法,路在延伸,小学语文古诗文精品课程建设之路会越走越宽,让师生携手徜徉与绚丽多彩的诗词国度里,创造如诗如画的人生!
参考文献:
① 游铭钧。《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②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③ 王乾凤。《浅析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0)
④ 宋福新。《探析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