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吟唱散文
一篇好的散文,总是兼有诗的韵律和画的具象的特质的,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即是这样的美文佳作。作者在文中将北国的秋色写得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极具感染力。这是因为作者是用自己的灵魂在触摸北国的秋,用自己的心灵在吟唱这故都的秋。
作者笔下的秋有色有形有声,是生动的秋,带着秋的特质和鲜活。
秋天是有色有形的,是可视可感的。早晨啜着浓茶,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心情也便如那天色一般高远和晴朗。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静静地面对着蓝色的喇叭花,便也是静静地面对了自己美好的心。那牵牛花底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更是秋的鬓边极好的点缀,渲染了极浓的秋意。凋落是秋天不可避免的告别,使秋别有了一番寂寞和悲凉的意味,更有着一番难以言说的唯美和悲剧的色彩。面对着散落一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与其说作者是用身体在感觉落蕊,毋宁说作者是在用心在感知,那样“极微细极柔软”的落蕊,也只有一颗极柔软极敏感的心才能感知吧?有欣喜,也有落寞。作者认为这是秋的“深沉”之处,其中包含着深深的人生的感触。而高远的蓝天、盛开的喇叭花、衰落的秋草、满地的落蕊又何尝不是能代表秋天的典型物象呢?就连那扫街的在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都触动了作者那颗恋秋的心,让作者感受到“细腻”“清闲”和“落寞”。在满是秋意的心中,天涯何处不秋风?看来,古人“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情怀与郁达夫此时的心境是相通的。
秋天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的。清晨那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秋天偶尔跳动的音符,带着明朗的色彩。那“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树是蝉的伴侣,有树的地方即有蝉声。这“秋蝉的嘶叫”似乎是秋的背景音乐,这生命的鸣唱中有着深深的落寞,带着告别和死亡的意味,让人感觉到一种忧伤。
还有秋雨。“息列索罗”的秋雨下起来,洗去了夏天的狂热和躁动,人们的心便也沉静下来,蕴蓄着岁月的沉淀。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人们说话的语调都缓慢悠长起来,平平仄仄的,像诵诗,又像吟唱。
这是秋天独特的韵律,秋天的清肃和凉意落进了人们的心里,渗透进生命里,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秋天的意味,安静而又落寞。
这些自然与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物与景象在作者的笔下都获得了灵性与生命,带着北平独有的特点,又带着秋天共有的气息,它们表达出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意绪。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篇在写景状物方面很成功,是作者对北平的秋天的深挚的眷恋之情使然。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心灵触摸秋从而吟唱秋的。作者融情于景,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客观外物,赋予它们性情与灵性,绘形绘声绘色,从而为我们描摹了一幅富有立体感和音响效果的“北平秋景图”。这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相统一而构筑的色彩美、画面美和音乐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故都的秋”这个写作对象本身就为文章提供了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不免也夹杂着苦涩的意味。
对于一个善感而多思的作家来讲,自然、人生与社会的种种美丑、悲喜与善恶都会沉淀于作者灵魂深处,成就文学的华章。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