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小学品德学科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指导思想:
本学期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继续突出有效教学,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认真作好学科教研组建设,加强校本培训与研究。针对学科特点,开展专题研究与探讨活动,关注教学一线典型的新课程案例,积极发现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渐丰富课程资源。将教研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加强教材研究、努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各种特色活动为平台,通过不同的手段以研促教,实现教学的全面提升。
工作要点:
一、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1.进一步健全教研网络。
根据教育局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科中心组建设。目前市、片两级学科中心组已组建,为使教研网络进一步健全,使活动进一步走向规范和有效,本学期将继续充分发挥中心组骨干教师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以示范课、教学讲座等多种研讨形式做好引领和带头作用,同时,中心组教师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断进取,向更高层次努力。
2.进一步规范学校教研组建设。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根据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要求,本学期,各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根据品德学科的师资现状,形成专、兼职骨干教师组成的队伍,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教研组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实效性。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学个性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要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积极开展相应的校本培训,对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特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各校可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1.加强教材解读与研究
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实现了教材功能上的突破,它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语言,能与儿童进行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与教科书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不断融合,正是在这种融合中,教室中的儿童通过自主建构,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它能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是调动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是引发学生进行活动的一种工具。在大市、吴江市级教材培训的基础上通过校本培训,加强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新教材的解读与分析,把握课程性质、特点、理念、设计思路等,从而真正使教材为己使用、有效使用。
2.倡导个性化备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课改实验中应培养有个性的教师。个性鲜明的教师会思想、会创新、会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注重倡导教师备课的个性化。在备课中要突出三个体现、四个注重: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教案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注重学法归纳与指导,注重科研目标的生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课后访问及分析,注重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让教师根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所教学生及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作用,实现教学个性化。
3.重视集体备课制度,构建同伴互助平台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进行集体备课,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会有冲突,因为只有经过激烈的交锋,才能促进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在备课中可以两方面入手:1、吃透教材,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以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具有两种基本特质:其一是“典型性”,学生是通过教材习得学科内容的,教材必须是学科内容的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其二是“具体性”,教材必须确凿、具体,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智力活动。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仅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而忽略了能力体系以及思考方式、伦理道德信念。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单纯围绕“知识点”的说教式的教材设计是片面的,是背离“素质教育”要求的。我们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不足,不迷信书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备学生,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各方面潜能等。
三、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学科教学研究。
1.把握学科教学研究重点。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在教材内容上的简单更新,它更多的呈现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的是生活化,要求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的是活动化,通过活动化教学使教学内容动态化、教学时空的开放化、学习方式的探究化;在教学效果的呈现上注重内化。本学期将以此“三化”为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加强调研和研讨,发现典型,适时推广。
2.加强教研活动的专题化、系列化。
开展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化研究方式,积累典型案例。变常规研究为“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行为研究”, 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工作方式由过去重横向的“点” 上的点拨为重纵向的“线”上的跟踪指导,最后,通过“教育教学随笔”的形式促进教师从理性的视角、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成为善于理性思考的教育者。
3.加强教学评价研究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展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本学期将积极开展小学品德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探索合理有效的品德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
四、加大科研力度,不断丰富品德课程内涵
本学期继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新课程规范实施、科学发展。通过课题出成果、出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寻求新的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
课题组教师将继续围绕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这一主题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培训,丰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组织课题组研究人员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课堂教学的理论,使全体课题组研究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加强专题研讨。
课题组将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共同探讨,以使各子课题的研究在相对独立的格局中兼顾整体性,并使各子课题研究进度得以平衡,质量得以保证。并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如对活动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活动化方法途径的探索等,对原有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又具有理论含量的教学经验。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展示活动化教学成功课例,加强教学研讨。
3.加强阶段性成果总结。
要求课题组教师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积极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推出研究成果。利用学科论坛、《吴江教育》杂志等平台,积极推广各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时作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具体工作:
1. 苏州市小学品德与社会五(上)新教材培训。
2. 吴江市小学品德与社会五(上)新教材培训。
3. 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
4. 苏州市小学思想品德评优活动。
5. 吴江市小学品德中心组活动。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