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秋贴秋膘习俗的介绍

文章 2019-07-06 15:04:38 1个回答   ()人看过

立秋就快到了,你们可知北京的立秋习俗吗?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北京立秋贴秋膘习俗的介绍,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北京立秋贴秋膘习俗的介绍: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去,即“贴秋膘”。什么是“贴秋膘”呢?在炎热的夏季,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着凉爽的天气快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贴秋膘”最早来源于周朝《礼记》的记载,作为北京则始于金朝的海陵王。海陵王占领北京之后吃到了新鲜的炖肉、酱肉,对于女真族的他来说,非常新鲜。在决定建都北京之后,他西建金陵,东通运河,中建金中都,但大量的徭役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在立秋当天,海陵王仿效周朝天子,往西郊迎秋,迎秋之后大犒三军。正好那年是乙亥年,也就是猪年,海陵王就用猪肉犒赏三军。自此,在北京,立秋“贴秋膘”的民俗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贴秋膘食物之酱肘子

不论贴秋膘有多少讲究,老北京人地道、传统的方式还是找老字号的酱肘子。从金朝开始,老百姓就非常重视立秋吃肘子,不过对天福号酱肘子的钟爱,可以从清朝的慈禧太后说起。清朝光绪年间,北京城中的熟肉铺也称为盒子铺,当时极负盛名的共有五家,分别是东华门大街上的金华楼、东四牌楼西边的普云楼、前门外的月盛斋、护国寺街上的仁和坊和西单牌楼的天福号。

金朝后代一位叫完颜氏的官员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就买了几只天福号的酱肘子送给她品尝。天福号的肘子炖的特别烂,慈禧太后吃完后大加赞赏,赐给“天福号”一块腰牌,传旨每天定量送进宫中。而且,当时许多达官贵人也慕名前去买天福号的酱肘子。后来,慈禧太后还让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稣为天福号写了店名,另一位大书法家陆润庠也为店里写了一块牌匾,从此,天福号声名大振。

贴秋膘食物之炖肉

每到立秋这天,市场上卖得最好的就是肉,回民买牛羊肉、汉民买猪肉,总之在这一天里不分民族家家户户都在炖肉,不信您尽可以随便到北京的哪个家庭里调查,迎接您的准是炖肉。

北京人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特别是汉满两族。首先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用文火炖。

在这里面的料包可不简单,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可以说在这一天里,整个北京城完全沉浸在炖肉的香味里。

其实北京人在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夏天太热,人们会不自觉的造成偏食,这对人体的生态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还会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物机能造成影响。

而就在这个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内既补冲了必要的营养、脂肪、蛋白、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

不过专家提醒人们,现在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贴秋膘”要循序渐进,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含维生素,又易消化的蔬菜水果,以调理胃肠功能。在进补上,应以清补为主,荤素搭配,均衡营养,不可暴饮暴食,才有益健康。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