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过八月十五的习俗

文章 2019-07-06 13:46:51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老潍县,中秋节流传着念“月”的习俗,每到中秋,在许多小时候念过“月”的老潍县人的记忆里,“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的朗朗诵念之声言犹在耳,恍如昨日。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老潍县过八月十五的习俗,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老潍县过八月十五的习俗

送“月”了

中秋节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忙活蒸“月”了,不光是因为节令到了,还因为孩子们那眼巴巴企盼念“月”、吃“月”的眼神。面最好是“头箩面”,枣最好是乐陵小枣。而在乡下,人们也都急着去推“头箩面”,卖枣的更是城里、乡下生意一色的好。

已经做了姥姥的,蒸“月”的时间要稍稍提前,乡下尤甚,因为她们不但要蒸“月”,还要留出时间给外甥送“月”。

蒸“月”了

发面、煮枣、准备物件,一切按部就班。等这一切忙活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做“月”了。“月”一般由两层圆形的面饼,中间密布煮熟的小枣,再在其上做一层圆形的“云肩”组合而成。发过的面要揉得软硬适中,富有弹性还要易于成型,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两个厚圆饼。在其中的一个厚圆饼上均匀整齐地排上一层煮熟的小枣,再将另一个面饼覆盖其上。这样,一个“月”的雏形也就形成了。有了这个雏形,下面的可都是精细活了,因为接下来所要做的“云肩”就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了。

如果说哪个小媳妇老太太做的“月”能出彩,那么这“彩”肯定就出在这“云肩”上。所谓的“云肩”,是妇女披在肩上的“制如四垂云”的装饰物,用在“月”上,无疑也是为了装饰。“云肩”实际上就是“月”最上面的一层带花边的较薄的面饼,而就是在这层较薄的面饼上,却大有文章可做。杏花、天竺、竹子、石榴等各种精巧的花卉图形;小兔、刺猬、小猪等各种动物的图案,在这层薄薄的面饼上被妇女和老太太们的巧手摆弄得服服贴贴。在“云肩”上的花蕊中间再“栽植”上五颗鲜红的大枣,象征着这日子像这鲜红的大枣一样红火、甜蜜。大概是因了“嫦娥玉兔”的美丽传说,给孩子做的“月”,“云肩”上一般都会做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用红豆点睛,那小白兔一下子便“活”了。

在入锅蒸“月”之前先要“醒”上那么一段时间,等“月”悄然鼓起的时候,便要入锅蒸了。每每此时,孩子们都会守在锅前,听风箱的鼓噪声,看锅底火苗的起落,而心里想着的,则是那个自己向往已久的“月”的香气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这些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在这个时候,孩子们听了一年又一年,似乎永远都不会厌倦。

念“月”了

等“月”出了锅,孩子们的心也都急急地想要飞出家门了。可他们还要耐心等待,等待夜幕降临,月上东山,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走出家门去念“月”了,和小伙伴们比试一番在所难免。

中秋节的晚饭,不论家庭条件好坏,都要比平时好一些。很多家庭都会在这个庆贺丰收的节日夜晚喝上一杯。虽说好酒好饭,可孩子们的心里记挂最多的还是他们的“月”。所以,这顿丰盛的晚饭,孩子们到底是吃不出多少香气的,如果门外已经响起小伙伴们念“月”的诵念声,他们大抵都会立马摔了筷子,携“月”而出。

不论大小,孩子们几乎是人手一“月”,用各种器物盛着,柳编的垫子、藤编的笸箩,这些个物件都用上了。等“月”们聚成了堆,那阵势俨然就是一种朝拜。点上一支香,孩子们开始念“月”了。

“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 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 晚清潍县翰林梁文灿填写的《蝶恋花·中秋》一词就描述了当时念“月”的情景。

清末潍县诗人郭麟的一首《潍县竹枝词》云:“中秋难得是晴天,金粟香飘几处传。待到一轮月东上,小儿齐唱月光圆。”写的也是老潍县中秋节的光景。

从念“月”辞来看,念“月”,其实念的就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祈求上天能够赐福苍生,让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今,念“月”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了。

供“月”了

当孩子们外出念“月”的时候,妇女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供“月”。这个时间一般都在月亮渐渐从东南屋之间空隙露出来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月出东山”。

供桌摆在天井的西北角,面对东南角冉冉升起的圆月。除香烛外,主要供品是“月”和月饼,另有西瓜、葡萄、梨、枣等水果。也有的要给祖先牌位上供,供品就没有那么复杂了,一般就是“月”和月饼两种。当月已升高,近于中天之际,有的人家还要拿一个箩,隔了丝网看月,据说可以看到月里的梭萝树、捣米的兔子,但不易如愿,只有那些富有想像力的人才能偶有所得。

给老天发去“纸钱”,同时捎去的还有设供者对平安富裕的祈求。“月嬷嬷,本姓张,骑着驴,挎着筐,打着伞,遮阴凉,谁家那小孩长病,我给他开个方”,这一流传至今的歌谣,表达的其实就是人们对月的崇敬和对健康的祈求。

等孩子们念“月”归来,供桌也就要撤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特别是孩子,开始享受供桌上撤下来的美食。往往一个月饼被切成好多块,每人吃一小角。等吃完了美食,如果还有闲情逸致,那就要赏月了,不过,这可能更多的是文人墨客的雅兴。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是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在诸城的超然台上,写下了那首传唱千古的《水调歌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在老潍县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说的是八月十五的晚上,如果云彩遮住了月亮,那么,正月十五肯定会有大雪。所以,有些细心的人,在中秋之夜,会看看是不是“云遮月”,借以了解明年正月十五的天气。据说,这一民谚屡屡得到验证。

等这一切忙活完了,当年的中秋也就渐行渐远了。大人们明天还要开始他们新的劳作,特别是在乡下,正好是个农忙的季节。而孩子们,则还要过几天好日子,因为他们的“月”还得吃上几顿,等“月”吃完了的时候,他们又开始盼望来年的中秋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