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几点看法介绍

文章 2019-07-06 11:52:34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解释的望文生义

中央电视台2008年1月1日的“百家讲坛”把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解释为供坐用的胡床(马扎)。语文教课书注解为“睡床”。其床实为“井床”,是安在水井上汲水用的辘轳架。古时候,人们围井而居,井代表乡,人离开故乡,常说“背井离乡”。李白他乡见井,又对着故乡明月,自然引起思乡之情。试想,要是坐着、躺着思乡,必没有对井望月思乡之切,那“举首”、“低头”定有矫揉造作之嫌。(《全唐诗》)“玉床金井水峥嵘,玉柄摇风满夏衣”,及(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峥嵘”句,便是最有力的注解。

“百家讲坛”讲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把“争渡”解释为“几个女孩子抢着渡”。词中并未言有几个女孩子。试问,已经“误入藕花深处”了,抢着往哪儿渡?再说,抢着渡也始于误入处,误入时未“惊起”,这一“抢”就“惊起”了吗?“争渡”应是18岁的诗人一时着急,或可能是害怕时发出的喊叫声,是这叫声惊起了鸥鷺。“争”是通假字,通“怎”,是“怎么”的意思。两个“争渡”后的标点符号皆应为问号。有诗为证:“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全唐诗?哭花》);“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宋词《小梅花》)。

二、诗词中的隐喻

中央台“百家讲坛”及语文教课书解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都说写诗人被赦(雇船东归)的欢快心情。其实,诗中有隐喻义。李白因永王获罪,又因宋若思的表文增加狂妄罪,经郭子仪力救,将死罪减为流放。其时,在四川的杜甫《不见》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见,说李白该杀,说他发疯的舆论传播范围之广,声势之大。李白流放期间曾写诗斥世人的误会:“笑矣乎,笑矣乎!宁武子,朱买臣,叩角行歌背负薪,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其“猿声”隐喻那些舆论。

“百家讲坛”讲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解释“绿肥红瘦”时,和历代注家一样,都未感知其隐喻义。其时,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收藏金石字画的爱好相同,婚姻美满。词中的凄婉情绪,实为她父李格非因政治派系落难,她求公公赵挺之(当朝宰相)帮忙未允后,对两个派系事的慨叹。

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隐逸派诗,借自然景色隐喻诗人的瞬间感受及微妙情绪。可见其隐逸源于我国。

三、杜甫《绝句》的暗指

语文教课书解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和历代注家一样,只说是写景诗,其实,诗中有暗指。安史之乱后,吐蕃来犯,蜀地百姓疲于征役,杜甫有一次骑马郊游,远望西山,思朋友在松、维、保三州御敌,作“西山白雪三城戎,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诗,随后写的《绝句》,以“窗含西岭雪”、“门泊东吴船”暗指西山三州戎守,草堂安宁的环境以外有恼人的战事。

四、《赤壁怀古》的三处问题

语文教课书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桥初家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存在三处问题。

一是“小乔初嫁了”一句是散文化的叙述语言,而诗词的语言是表现,不用叙述。可能是流传错误。是否改为“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这样改合苏轼词风。

二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有悖词谱。词谱规定这两句只有一种格式,即前4后5字停顿。苏轼知音律,懂词谱,不可能出这等错误。词应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改正后也合平仄要求。

三是随意改“强虏”为“樯橹”。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曾有一篇短文认为,“强虏”不可能也没有“灰飞烟灭”,说是“樯橹”的误传。以至于有了现在这种随意更改。诗词用语不是科学语言,何况“强虏”也指代战船。可叹的是,如此一改,不仅淡化了族群侵犯者形象,也显得苏词认识浅薄。

[古诗词里的几点看法介绍]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