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桃花村作文
阳春三月,大地复苏,嫩草发芽。这一天,春阳初照,熙熙融融的。真是踏春赏景,散发冬困心情的大好季节呢!
我约起我的亲密好友焦某从家乡乐平镇乘车穿过了平坝县城,在北门转乘乡村公交汽车,沿着蜿蜒盘旋的崎岖山路,颠簸着爬行大约五六十分钟之后,我们和好友俩个来到了距平坝县城有20多公里平坝县齐伯乡桃花村。因为慕名而择时已久,来到了桃花村,村民家的房前屋后,都栽种了许许多多的桃树和李子树冰李品种我一看就知道是冰脆李品种树。这个季节,正是粉红的桃树花,洁白的梨树花,李树花,浓妆艳抹,竞相开放的好时节,这让人感觉到,“桃花村”这个极富诗意的村名,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桃花源------陶渊明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
一位村民看见有人过来了便向我们问道:“两个亲戚朋友,是不是专门来看棺材洞的”我们俩个立即被他的热情所感染,赶紧上前回话:“是的,老兄”,我的眼前一亮,这个人这怎么这么的热情呢,我心里还在纳闷呢,又听见他说话了:“你们要去看棺材洞的话,我带你们去好不好?”这个当然求之不得了,面对他的热情,我们兴奋不已,这样我们俩个在这个人向导的带领下,穿过几块包谷地之间的地埂路,来到一座名叫老熊山的绝壁山崖下。老熊山,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古时候这些地方经常有大熊出没,野兽成患,四周群山环绕。在距地面大概约10多米高的半山上面,有一个被数十棵大树掩映着一个若隐若现的确实很大的大山洞。这个苗族兄弟给我们介绍说:“上面就是我们这里被村民们称为“棺材洞”了。在我们桃花村这个被称为“棺材洞”的山洞里,共有568具棺材。最早的安葬在里面的是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
走过一道门,绕过一条“之”字形的唯一通往山洞的小径,约莫10多分钟后,便到了凹进山体的山洞前 码放成堆的棺材,立即映入眼帘。山外空气,刚刚还感觉闷热,走进洞后,凉气袭来,不禁让人打起一阵子寒战来。这个兄弟继续说道:“这些棺材,都是我们刘家人安葬的。我们刘家分住在桃花、鹅抱蛋、新寨、中寨4个寨子。棺材的摆放,按照不同的老祖公分支,从宋代至今。说到这里,我和焦兄急忙打断他的话头:“老兄也是姓刘啊!”说是说,焦兄大笑急忙递上一只磨砂烟,以示客气。
说到这里他咋叭了一口磨砂烟,深深的吐出来一口紫白色的烟圈慢慢慢慢悠悠飘荡在他的头顶那穹窿的洞顶上,好像是慢慢消失的记忆和岁月。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看他的神情,似乎想起来什么事情来了,悲悲戚戚地说道:“我们刘家的棺材安放均按从左至右的顺序。最左边的是桃花的;第二是鹅抱蛋的;第三是新寨和中寨两个组的;最右边第四个是大家的,我们叫做“自留地”。解放前,有一年发瘟疫,村里几十个小孩,大部分都死了,最后, 都被安葬在这里了。”说到这里,他哽咽了,我们也从心里十分理解这个朴实的山里姓刘的兄弟,老焦兄又连忙送上一只烟,宽慰他了一番,同时又非常的感谢他的陪伴和引导,送了一包磨砂烟给他,以示谢意,他高兴的接过香烟。
他查觉我们要离开了,想挽留我们吃早饭再走,我们笑笑而说,自己出门来带着呢!他送我们走出桃花村寨外后,我们离开了桃花村,我们的心情并不轻松,原来想好好看看春色,踏踏绿意的欲望,感觉到硕然无味了。想想也是,我们是去怀古的,祭悼亡灵的,心情自然而然的好不了多少了,
回家后我们查了相关资料得知:“在史学界,通常认为苗族的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属距今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蚩尤为其首领,在长期战乱中,由于节节败退,被迫长途迁徙。他们越过长江、黄河后,其中有一部分辗转来到贵州境内。定居后,由于苗族的先民们念念不忘故土,死后不是入土为安,而是交待亲人将他们的遗体安葬在山洞之中,期望有朝一日,亲人们扶柩还乡,叶落归根。有专家说,桃花村的洞葬习俗,便源于此”。
在桃花村定居后,这支苗族在这里安定地生活了一代又一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们思乡的情绪渐渐被淡化,而且,在心理上,他们已将第二故乡认定为第一故乡。
早在1985年,经过文物专家普查后,桃花村“棺材洞”就被列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根据棺木的形制,将它们分类为船形棺、圆木棺(亦称筒形棺)、栓棺、方形棺、梯形棺和普棺(现在农村流行的棺材)共6种。有专家在分析了洞内最早的棺材形制后,得出初步结论:第一具安葬在“棺材洞”内的棺材,是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中期。
据平坝县文联李再春主席介绍,船形棺取材为一段整木,经刀斧砍削后挖凿而成,形状就像一条船。而船形棺始见于秦,盛行于汉,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现在几近绝迹,属十分珍贵的文物。目前,洞内的船形棺仅存3具;圆木棺(筒形棺),同样取材于一截整木,整木锯开或劈开后,把中心部分掏空,将死者安放于内,将上、下两块木板合上,用山藤或篾条捆牢。据了解,用于制作圆木棺的整段树木不需剥皮,劈开掏空即成,非常古朴原始;栓棺大致相似圆木棺,只是用料和制作上要比圆木棺简易得多。栓棺内殓放的,大都是生活落魄,在家族中辈分较低者;方形棺和梯形棺与现在通常见到的棺材形制相差无几,是经木匠精心
制作而成的,用料讲究,着紫黑色土漆。
6种不同形制的跨越了数个朝代的棺材同时出现在“棺材洞”,这被许多文物专家认为是苗族丧葬习俗的一次集中展示。其实“棺材洞”内的“镇洞之宝”,当属安顺蜡染界一直津津乐道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棺材洞”内的文物进行清理。编号为415号的方形棺内,是一位成年女性死者,她的身上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彩色蜡染衣裙,即大名鼎鼎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裙身主题纹饰分三段,上、中、下三段为彩色蜡染,鹭鸟纹,空白处饰几何等纹饰,鹭鸟形态生动,线条优美流畅;中段纹饰为夹有花蕾的流云,色彩丰富,妙趣横生。下段纹饰由刺绣和挑花组成,上部饰“万”字纹,下部饰席纹,主题纹饰是类似树林、人物、走兽的刺绣,纹饰变化多端。
当时,考古人员还在死者的袖口里发现了一把蜡染刀,由此,当年参与清理的专家熊水富先生认为,这个女姓死者生前一定是位蜡染高手,她身上穿的彩色蜡染裙可能就是她的作品。
后来,这件“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经专家鉴定为宋代文物。专家称,平坝棺材洞发现的彩色蜡染服饰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其彩色蜡染为我国最早,其工艺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对研究我国古代蜡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因此,堪称稀世珍宝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它就珍藏在贵州省博物馆内。
专家称,平坝“棺材洞”棺材数量如此众多,棺材形制复杂,出土文物如此珍贵,在全省乃至全国实为罕见,可称得上是一座“苗族文物陈列馆”,同时,还被专家称为研究民族历史、葬俗传统工艺重要“标本库”。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