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民俗
龙头节的起源
据传说,“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据考证,“二月二”的习俗始于唐朝。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相传在宋朝时,二月二被称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的形成,除了中国先民对龙的崇拜之外,更多地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相对南方地区而言,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因此,人们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逐渐形成了“二月二,龙抬头”的美好愿望,盼望龙王爷能够赐福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对于“二月二龙抬头”,北方地区甚于南方。
老百姓是多么地盼望着春天的喜雨啊!二月初二到了,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了,给老百姓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就此开始。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因此,这一天被称之为“春龙节”,又叫“春耕节”。
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在我的济南老家,每到二月二,最大的食宿莫过于吃“炒蝎豆”了。炒蝎豆,也称作“炒蝎子爪”或“炒蝎子肚”。炒蝎豆,意味着炒死蝎类毒虫以除害之意。小时候,我特爱吃母亲做的炒蝎豆。有黄豆、黑豆,先泡好,再放在装了“土”的大铁锅里翻炒。这种“土”很特殊,灰白色,干干的,说是叫什么“坩子土”。大人们说,困难时期,有人吃坩子土,吃得不消化,胀肚子,还死了人呢。小伙伴互相分享自家的蝎豆,看到大伙儿嘴边上白白的坩子土沫子,好笑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坩子土炒的蝎豆再也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也淡去了。我后来学了地质学,这才知道,坩子土就是高岭土。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