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章 2019-07-06 08:07:03 1个回答   ()人看过

翻阅一些资料,查询了一下“教学策略”的概念,大部分信息是这样概括“教学策略”的: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也就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不同的方式、方法、媒体等。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在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步骤中,“教学策略”比“教学方法”显得更为宏观,因为它对于整一节课需要讲解传授的知识、技能等要进行科学的序列调控。由于“教学策略”所涵盖的知识内容甚为广泛,为使本文更有集中和针对性,我想针对自己较为熟悉的课型——文言文教学,来谈一谈自己常用的几个教学策略。

我在讲授一篇文言文课文前,往往会做较多的准备工作,在以下的几个问题上,常常会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1.如何引领学生理解疑难的字词句?2.如何引领学生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因为我觉得这是文言文课型特点中大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引领学生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我较常使用的是替代性教学策略,在这种策略的指引下,大部分时候我是“知人论世”信息处理的主要控制者,常常是我为学生准备和补充各种关于作者生平、时代特点的介绍,在教学进行到我认为合适的时候,用或者印发单页等形式进行展示。之所以采取这种替代性教学策略,我认为既是一种必要,也有一定的无奈。我所工作的学校,校情和学情比较特殊,是全市比较罕见的80%初中生寄宿的学校,学生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基本无法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学校的图书馆开放的时间也比较有限,学生查阅资料不甚方便,导致我在教学组织上,但凡与查阅资料有关的安排,除了最重要的一些信息资源,会在周五布置学生回家查询,其余时间基本都由我本人替代完成了相应的工作,所以说,这是一种无奈。另一个方面,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7-9年级收录的文言文篇目,难度虽然不算大,但是绝大部分属名家名篇,在知人论世这一方面,如果仅靠初中生的点滴阅读体验和知识储备,恐怕连冰山上的半个角都无法触及。所以我认为教师面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有必要做一些替代性的工作,帮助他们丰富知识的储备容量,开阔视野。

例如在讲《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时,我特意整理了苏东坡在贬谪黄州前的一段人生历程,提前张贴在学习园地,并且附录了余秋雨先生为解释“何为小人”而写了一篇,作为理解苏东坡生平的辅助材料,一并让学生阅读。希望借助这些阅读资料,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苏东坡在历经重重苦难后,平静而又微妙的心境;讲授《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时,我则花了不少精力,为学生整理了与张岱的《夜航船》、《陶庵梦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颇有兴趣的是《夜航船》,因为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富有诗意的词汇,竟然是一本科普书籍的名字!学习《岳阳楼记》这一课时,因为教材版本对“越明年”的“越”出现了不同的解释(一版解释为“到了”,一版解释为“超过”),我又趁机让学生和我一起查阅相关的资料,甚至查询了岳阳的县志,希望能用训诂的方式,更正确、合理地理解这一词汇。

但是,我也认识到这种替代性教学策略一定不能广泛地运用到文言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为这种查询信息的过程,基本不可能深入加工信息,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缺乏挑战性和刺激性,学生往往也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完成相应的工作,对老师的依赖较大。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如何引领学生理解疑难的字词句”,我较常使用的则是有一定改动的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学习策略从概念上来说,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主要控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形成教学目标。基于学情——学生文言文积累的基础参差不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完全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寻找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教学目标并完成教学目标,而是由我在创建一定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必须的学习条件支持下,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目标。

2010年我代表深圳市直属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参加全市经典文言文观摩课大赛,讲授课文《醉翁亭记》,在字词处理这一环节,我采用简笔画的方式,解读第一段的山、水、亭。我先描摹山的轮廓,然后让学生朗读相关的描写段落,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我的简笔画蓝本下画出瀑流和醉翁亭。一个有趣的情节是,第一个上台画醉翁亭的学生将亭的顶端画成了三角形,这个画面效果成了一个极好的引子,引发了全班对于文本和画面构图的大讨论,最后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第二位上台画图的同学将亭顶画成了翘起的飞檐,并引述原文“翼然”来证明自己构图的正确无误,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是我第一次在全市大型公开课上成功地运用这一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的认同。

2012年5月,澳门高级教师研修班一行十几位老师前来我校交流学习,我接到任务,为友校教师讲授《陈太丘与友期》。当时我是借班上课,可以说几乎是在不熟悉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并且进一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首先是设计一个开放的自主疏通字词环节,小组合作,根据手上的资料和工具书,自行疏通字词句,小组安排一个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讨论交流;另设一名总结员,负责整理小组讨论的成果以及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公认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组组交流时,将本组的精华作汇报性发言。我在组织全班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将各小组分享的学习方法板书出来,共全班学习参考。在这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他们不但讨论的热情高涨,而且总结出来的疏通字词方法非常实在、高效。如有的小组认为他们成功地借助课下注释,解决了重点字词,有的小组则是融会贯通,联系上下文来翻译,有个别基础扎实的小组,更是难能可贵,考虑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疏通字词的方法,澳门的教师都觉得这群初一的孩子思维活跃,自主学习的精神值得肯定。

其次,在基本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回放现场”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和人物性格的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为人物添加合理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并在课堂作即兴表演。初一的孩子们特别具有表演的热情,于是他们纷纷阅读文本进入到了想象的世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文中的几个人物描摹画色,有的刻画了友人得知太丘先行一步后气急败坏吹胡子瞪眼睛的场景,有的孩子则刻画小元方落落大方,以理服人,正气凛然的模样,有的孩子则关注到了陈太丘,这个文中看似不太显眼的人物,刻画了他在久候友人不至时焦急的神态,还附加了语言和动作。孩子们富有激情和创意的想象,以及活灵活现的现场演绎,不仅使得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更在一场场生动风趣的表演场景中,轻轻松松地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顺带还练了练笔,学习了一些人物描写的技巧。

生成性学习策略的优点多多,也符合现在主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要求。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并非任何课型任何知识点的教学,都能运用这个策略。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在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平行分班的原则,这就决定了班级小组学情的参差不齐,因此,如果无限制或者无原则地使用这一策略,很容易使得班级成绩在中层及以下的学生,在较为开放、强调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中,在教师指导细节难以渗透的情况下,因得不到太多关注或表现的机会,产生情绪受挫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在充分判断学情,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谨慎判断什么环节可以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在运用这一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也不应该充当旁观的甩手掌柜,而应该以一个引导者加学习者的姿态,融入到与学生共同探索和学习的氛围中。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