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话题作文:做人有品

文章 2019-07-06 02:46:26 1个回答   ()人看过

做人应该也有品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心。小编整理了相关的组我恩范文,快来看看吧。

做人有品

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

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就会与现实脱节,与良心相违背。人品是开展个人生命价值的关键,有品胜过有学;有德胜过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做事要有质量、生活要有品位——有“品”才能彰显处世态度的合理性、道德性,才能创造生活的多样性。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只重视所谓的民生必需品、健康补给品,甚至有各种的医疗备用品等等。其实,在人生的另一个精神层次上,尤其需要有各种“营养品”,例如:

礼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举止总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人家难以忍受,还自以为是无拘无束、洒脱自在。殊不知这是无知、幼稚的行为。礼貌是做人的必需品,有礼才能让人又敬又爱。

信仰是补给品:人在世间生活,不论工作、家庭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有阻力、误会、难解之处。这时候精神力量便显得格外重要,而信仰就是内心最好的补给品。正确的信仰不但有利身心发展,并能开发正确观念。

能力是备用品:所谓能力,会做菜、会写作、会画画、会行政、会策划、会演讲,甚至会解围、有创意、懂研究,都是能力。人宁可有能力,备而不用,而不能没能力,致使要用时却干瞪眼。

不守信用是违禁品:一个人没有金钱、地位,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即使赚了大钱,那也是一时的,往后就是花上千金也买不回来。信用是人们最大的资产,万万不可失去。

不耐烦是半成品:养成耐烦的性格,才能胜任大事。有的人对人讲话不耐烦,造成彼此嫌隙;有的人做事不耐烦,最后功亏一篑;有的人耐不住一口气,弄得前功尽弃。所以,做人要有恒长心,切莫急于一时。

嗔心是毒品:据医学研究,人若经常动肝火,体内易产生毒素:久而久之,毒素无法排出,就会惹病上身。所以做人切忌嗔心动怒,才能长保健康。

好名是装饰品:有名,若是经过个人努力所得,继而藉此名位帮助更多人,并非不好。但如果只是沽名钓誉、爱出风头,如此好名,就值得商榷。

好名的人,如同只懂得化妆,却不注重内在的修养;又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内心却充满贪、嗔、愚痴。所以爱好虚名的人,其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凡事都重视品质,产品品质越好则经久耐用。同样做人也要有品德,才能历久不败。如果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学历,再多的学问,但做人失败,那也只是表面的光荣,不值得歌咏赞叹。

做人七品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

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就会与现实脱节,与良心相违背。人品是开展个人生命价值的关键,有品胜过有学;有德胜过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做事要有质量、生活要有品味----有“品”才能彰显处世态度的合理性、道德性,才能创造生活的多样性。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只重视所谓的民生必需品、健康补给品,甚至有各种的医疗备用品等等。其实,在人生的另一个精神层次上,尤其需要有各种“营养品”,例如:

礼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举止总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人家难以忍受,还自以为是无拘无束、洒脱自在。殊不知这是无知、幼稚的行为。礼貌是做人的必需品,有礼才能让人又敬又爱。

信仰是补给品:人在世间生活,不论工作、家庭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有阻力、误会、难解之处。这时候精神力量便显得格外重要,而信仰就是内心最好的补给品。正确的信仰不但有利身心发展,并能开发正确观念。

能力是备用品:所谓能力,会做菜、会写作、会画画、会行政、会策划、会演讲,甚至会解围、有创意、懂研究,都是能力。人宁可有能力,备而不用,而不能没能力,致使要用时却干瞪眼。

不守信用是违禁品:一个人没有金钱、地位,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即使赚了大钱,那也是一时的,往后就是花上千金也买不回来。信用是人们最大的资产,万万不可失去。

不耐烦是半成品:养成耐烦的性格,才能胜任大事。有的人对人讲话不耐烦,造成彼此嫌隙;有的人做事不耐烦,最后功亏一篑;有的人耐不住一口气,弄得前功尽弃。所以,做人要有恒长心,切莫急于一时。

嗔心是毒品:据医学研究,人若经常动肝火,体内易产生毒素:久而久之,毒素无法排出,就会惹病上身。所以做人切忌嗔心动怒,才能长保健康。

好名是装饰品:有名,若是经过个人努力所得,继而藉此名位帮助更多人,并非不好。但如果只是沽名钓誉、爱出风头,如此好名,就值得商榷。

好名的人,如同只懂得化妆,却不注重内在的修养;又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内心却充满贪、嗔、愚痴。所以爱好虚名的人,其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凡事都重视品质,产品品质越好则经久耐用。同样做人也要有品德,才能历久不败。如果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学历,再多的学问,但做人失败,那也只是表面的光荣,不值得歌咏赞叹。

涨工资与幸福感

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涨工资一般是发生在物价上涨之后的。如果涨工资增进幸福感,那么物价上涨就是破坏幸福感。网上有人写道:“昨天去西单地下广场的那个豆花庄吃小吃,以前10块钱一碗的凉面竟然涨到了13块钱一碗,鸭血粉丝汤也涨到了7块钱一碗,可是那量却一点也没多。我旁边一个满头华发的老太太端着一碗豆花喃喃自语,怎么什么都涨价啊,前儿吃还7块钱呢。”

首先,谁涨了工资便意味着他的购买力得到提高,购买力与满足人的基本欲望直接相关。满足欲望正是一般人对“幸福”最本能的理解。这种推理带给人的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幸福幻觉。由于公共信息的缺失,一般老百姓很难弄清涨工资和涨物价之间真正的消长关系。

其次,谁涨了工资都会觉得自己有“运气”,而这种感觉比多买一碗凉面或鸭血粉丝汤更能让人觉得幸福。心理学家考斯米德斯和托比指出,“幸福来自某种意外的好事”。涨工资便是这样一种被视为“运气”的意外的好事。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的人涨,有的人不涨,有的涨得多,有的涨得少。这是有幸涨工资者觉得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运气好”不只是自己觉得幸运,还会受到别人的羡慕。

心理学家列尔里说,“受到别人羡慕和赞扬特别能让人觉得幸福”。20世纪70年代,在工资长期停滞后涨工资,幅度比现在小得多,每个月涨5块钱就不得了了。然而,这区区5块钱却足以让人挤破头地去争。涨了工资的会觉得非常骄傲、光荣,在别人的羡慕和妒忌中享受到一种幸福感和优越感。

但是这种幸福感是极为脆弱的,并不能持久。那往往不过是一种“比下有余”的暂时的心理满足,因为它随时都在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

就算是大家羡慕的公务员,工资涨在别人前面,但与某些“国企”人士一比(更不要说富豪大款们了),便觉得自己十分寒碜和委屈。他们仍然属于那些不能不为大蒜、大葱、凉面、豆花和猪肉涨价操心的人群。

涨工资的幸福感是收入带来的幸福感的一个部分。许多研究都发现,对于幸福感来说,收入是一个相对的因素。当人的生活基本欲望得到满足,且有了相当程度的保证时,收入对于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当然也有那种钱越多越贪婪的变态的幸福)。那些因涨工资而觉得幸福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基本欲望满足还没有达到“钱买不来幸福”的程度。对他们来说,收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需要,柴米油盐、子女的教育、医疗、房贷,等等。因此无论他们自己觉得如何幸福,他们其实并不生活在哪怕还只是物质性的幸福之中。

美国的“加图研究所”有一项研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社会公正”要比只是“碰运气”的涨工资更能带来具有普遍意义、真实意义的幸福感。该研究还指出,前东欧国家人民的收入在当时不能算低,但人民的幸福感却比不上一些虽然贫穷但却相对政治自由、人民可以批评不公正分配制度的国家。

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格里萨尔指出,幸福是包含价值目标的,因此,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有时会显得是在降低自己的幸福。例如,有人觉得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来得幸福(慈善捐款便是如此)。这种幸福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自由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只是支配收入和金钱的自由,还包括运用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自由。

注重价值观是“德行伦理”思考幸福的特点。幸福不只是感到满足或快乐的情绪,更是一种关于“好生活”的理念。

好生活的“好”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亚里士多德觉得幸福或者好生活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进行中的生活方式,一种以德行为目的的行为,“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许多人“以生活享受为满足”,更有许多人过着一种“明显奴性的生活,然而,却显得很是幸福”。

20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些对幸福进行计量统计的“幸福经济学”。例如,有的用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指标,发现虽然富国比穷国的幸福度要高,但当人均值达到1.5万美元后,平均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便几乎不再发生影响。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这个水平(至少对普通老百姓是如此),这成为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原因。在收入之外,还有许多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如免于焦虑和恐惧,人身、未来或食品安全有保障,有干净的环境、良好的医疗条件,政治权利、社会福利得到保障,等等。当人们感觉到这些因素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成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时,涨工资便成为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惠”。于是,它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就带有讽刺性地,表现得特别明显和重要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