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良心的作文素材

文章 2019-07-06 02:07:12 1个回答   ()人看过

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快来看看吧。

有关良心的作文素材一

生意场上有句老话叫:“赔本生意没人做。”可世事无绝对。在武汉有一个食品厂老板,他甘愿做赔本生意,因为他的工人大都是智障人士,这些人工作效率低,导致工厂连年亏损。很多人笑他傻,他只回应一句话:“我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仅此而已。”长久的坚持,他的爱心终于感动了许多人,大家亲切地称他“犟爸”。

“犟爸”就是刘宏涛,经营食品厂十多年了,最初厂子里并没有工人,而是全家齐上阵,后来效益上升,他准备招收几个工人。一天,刘宏涛在食品厂门口贴出了招工牌子。

几天后,来了一个特殊的应聘者,是个智障儿,叫小智,刚满十八岁。他是在母亲的陪同下来的,母亲用哀求的语气对刘宏涛说:“求你收下孩子吧,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让儿子出来挣钱,只是现在家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小智这孩子勤快听话,哪怕比别人的工资少点也无所谓!”她是位单身母亲,独自一人把智障儿子拉扯大,如今年迈的公婆同时患病,她实在没办法才想着让儿子出来工作,说着流下了眼泪。刘宏涛见状有些不知所措,劝她说:“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真的抱歉,我们是做食品生意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严格,怕他干不来。”最后那位母亲只能带着儿子遗憾地离开。

虽然刘宏涛拒绝了那位母亲,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了很多,想起自己创业的艰辛,想起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他的一颗心瞬间变得柔软起来,他做了一个决定:接收智障儿。就这样,他招收了第一个智障工人。小智进厂后,刘宏涛并没有对他有任何歧视,反而还特殊照顾。爱心也会上瘾,后来,小智在工厂得到优待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少智残者家属慕名而来,刘宏涛每次都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

但是,智障工人太多,工作效率不高,不仅数量达不到标准,质量也不合格,经常被退货。对此,刘宏涛的家人抱怨不止,每每此时,刘宏涛便劝说:“我们现在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只要挺过去就好了!”可事实并不是刘宏涛想的那样,随着招收智残工人越来越多,工厂开始出现亏损,亲友都建议他裁员,可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将老家的房子卖掉,换了6万元钱补贴厂里。虽然厂子经营举步维艰,但刘宏涛从来没有拖欠过员工工资。

后来,他的女儿刘颖实在不忍心看老爸总是做赔本生意,于是将刘宏涛的事写成帖子发在网上,很快引来网友的跟帖,短短几天内竟然就有了几十万的点击量,有人直接说刘宏涛就是个傻子,但大部分人还是被他的善举感动了。做赔本生意的刘宏涛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决定每年给予他适量的补贴。

在当下这个人心浮躁、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人愿意做赔本生意,可刘宏涛却做了,而且义无反顾地坚持了10年。刘宏涛是高尚的,有句话叫“人善人欺天不欺”,相信有爱的事业定会蒸蒸日上!

有关良心的作文素材二

记得第一次爬山,站在山下,看着那耸入云霄的山,似巨人,撑起整个天空;似守望者,俯瞰整个大地……

而在现实中,也有像山一样的守望者,值得我们凝视。他们有一颗明月心,热爱时代、社会和祖国;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深入时代的肌里,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道出社会的凶兆,化作明月,指引人们在黑夜中前进。

简·奥斯汀,一个值得我们凝视的守望者。

很喜欢《傲慢与偏见》,喜欢伊丽莎白那活跃的思想,敢于向权贵挑战的精神;喜欢达西的傲慢,喜欢他对旧社会的思想的挑战。因此,我便喜欢上了它的作者——简·奥斯汀。

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女性写作是不被看好的,会招来众多非议。但她依然想成为作家,她要用笔写出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的不公平,她要向世人倾诉她的心事。她巧妙地避开了社会的批评家,用男性的名字发表自己的著作。她的聪明,她的勇敢最终使她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

马丁·路德·金,一个值得我们凝视的守望者。

他毕生致力于领导黑人运动,要求打破黑人被奴役、被歧视的社会现实。他多次被捕、多次被暗杀,但这依旧阻止不了他,他要带领全体黑人唱出自由之歌。马丁·路德-金,一个值得我们凝视的崇高的人。

其实在社会中还有许多崇高的守望者,比如,2012年12月,澡堂烧水工赵有朋被评为大学校园年度人物。按通常的逻辑判断,其影响力远不及那些学富五车的教授。但评选结果体现了校方对其工作的认可,这也说明,只要脚踏实地做事,就能成为社会尊敬的人!

因为坚守,他们值得我们凝视。

当然,在当今的社会,仍存在一些为一己私欲而活着的人,比如那些戕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触目惊心,再比如丧心病狂的周克华,“表哥”杨达才,都妄想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已有,实在可耻。

其实每个人都是守望者,我们都可以像他们一样用美好的心灵去守望,坚守社会的良知,与高尚的人同行。就让我们做一个守望者,给社会留下一片真实,一片希望吧!

有关良心的作文素材三

过去40年里,威廉·菲兹西蒙斯亲手为哈佛大学挑选每一个本科生。可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的是,当年他试图敲开哈佛大门的第一个回应,是一句响亮的“不可能”。然而威廉不仅进了哈佛,还留在哈佛,成为招生“最高长官”。

威廉在上中学时,从街坊邻居口中,听到的对哈佛的定义是:哈佛是一所“别人的学校”,它属于那些读得起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从来不是为我们这种穷人而设立的东西”。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哈佛还被认为是一所“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的大学。

对威廉的家庭来说,哈佛完全是陌生的。他的父母都没上过大学,父亲做过许多份工作,白天开出租车,晚上在橡胶厂上班。不过他们家的生计主要还是靠经营一个加油站及旁边的小便利店维持。对威廉这个穷人区的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每天睁开眼睛后,开始为当天的面包而努力。从6岁开始,家里排行老二的他就得“工作”了。他挨家挨户地送过报纸,在加油站帮爸爸给汽车加油。这个没人管的少年渐渐失去了求学的兴趣。从9年级起,威廉开始逃课,躲在小树林里发呆。

高中毕业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面试机会,让威廉亲身见识了哈佛的生活。第一次踏进哈佛校园,威廉吃惊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回到家里,威廉做出了决定:要到哈佛大学读书。他说服了历史老师罗伯特·奥布莱恩为自己写推荐信。最终,他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长,被哈佛大学所录取。

毕业后,从1972年开始,威廉正式进入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并于1974年开始担任招生负责人。在过去的40年,这位录取官推动了一场哈佛的“革命”:这个曾经几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现在有一半的女生,校园里不同肤色的人也多了起来;大力度的奖助学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有效抹平了学生在入学前的差异。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每个走进哈佛的学生,都会收到来自威廉的礼物。其中一项礼物,是一笔资助“间隔年”的奖学金。威廉鼓励新被录取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申请,拿着这笔钱,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全世界旅行,去接触完全不同的人生。

“威廉改变了人们对哈佛的看法。”前校长伯克这样评价威廉。如今,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已经可以骄傲地在公文中写道: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机遇为特色。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老校长盛赞为“大学的良心”。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