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俭节约的演讲稿作文精选

文章 2019-07-06 01:18:11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节俭——“勤俭节约”演讲稿

古今中外,无论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将艰苦朴素作为一种美德。联合国专门把10月31日设立为“勤俭日”,时时提醒人们在新世纪仍然要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不得不勤俭节约。

有人问:“我能做什么?”答案很简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对,就是这么简单! 大 家可以想一想,在我们洗脸刷牙、洗头洗澡、每天上班前打扫卫生的时候,是不是在意的节约了一滴水?在我们使用电灯、空调、电脑、饮水机的时候,是不是刻意 的节约了一度电?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升油、一张纸开始。日子久了就会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还有,在我国西北的严重缺水地区,有很多家庭每天的用水要依靠肩担手提,甚至赶着牲口走几十里山路驼运。洗脸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大家也知道有的地方人一辈子只洗一次澡。幸好从2000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了“母亲水窖”行动,修建水窖10万多眼,帮助120多万老百姓的摆脱了生存困难。面对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节约用水。

最后我要说:勤俭节约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话题。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资源意识和节俭意识,“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作出贡献!

希望我的演讲能引起大家自发的自觉的节约意识。

谢谢大家。

篇二:

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吗?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昔日,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差,只能吃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弄不好还会饿肚子,所以那时的人一点也不会浪费,就算是一粒米也会吃掉。可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琳琅满目的菜肴跑上了人们的餐桌,粗粮也都很少吃了,正因如此人们开始大肆浪费。

我就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件事:

星期六,我们一家三口去参加妈妈同学的家庭聚餐,在大人们喝得起劲的时候,我自己偷偷溜了出来,刚一出来就看到一个穿得阔绰、架势挺冲、胖得几乎没有脖子的男人,从一个雅间走出来,欢送着每一位来宾,一看就是百万富翁,一定点的都是好菜吧!我的好奇心一下被点燃了,伸头一看顿时让我目瞪口呆:一张桌子有两张普通桌子那么大,桌上的菜一个压一个多得数不胜数,而且每一道菜几乎都没吃几口,看起来像还没有吃饭一般。我心想:这些菜打包可够这个富翁吃上一个月的了。谁知道富翁付完钱抬腿就要走,服务员拿出塑料袋要帮他打包,可他爱面子,还是就那样走掉了。

其实生活中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有些人矿泉水喝了一半就丢掉了;小朋友吃饭的碗里总会剩下很多饭粒;还没用完的作业本大家都不愿意再用了等等。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习主席也在电视里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倡议,我们做为小学生要树立勤劳节俭光荣,懒惰奢侈可耻的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一粒粮食、一滴水、一张纸,为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节约小卫士”吧!

篇三:

同学们:

今天,在这庄严的五星红旗下,我向大家提一个要求:希望你们富裕莫忘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勤俭节约的光辉典范。延安时期,革命领袖同战士们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裳;建国以后,他们仍很注意节约,衣服总是缝缝补补穿了又穿。他们把节省下来的钱或者用来救助别人,或者积存起来投入到需要的地方去。可以这样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的同学会说,以前的人比较穷,所以需要勤俭,现在的人生活好多了,应该享受一下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的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地提高了。许多家庭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相当部分的家庭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不管是从综合国力来看,还是从国民人均收入来看,抑或是从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国民的许多生活指标,特别是人均收入,在国际排行榜中还都处在较后(甚至靠后)的位置,我们还没有资格浪费。国家的各项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都需要精打细算。如果每人每月省1元钱,全国每月就能省下13亿,每年就能省下156亿元。把这些钱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常说要爱国,大家集中精力、集中财力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个实际行动。相反,如果每人都浪费一点,就会贻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勤俭节约是现实的需要。我们青少年更需要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查一查资料,看一看名人、伟人成长的经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勤俭节约才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同学们都是有理想的人,因此,要学会从小就磨炼自己的意志,学会勤俭节约,学会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将来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