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珍贵的记忆的作文
题记:
时光如那条划过银河的流星,
一晃飞过了半个人生;
而岁月却像石匠的锉子,
在每个人的脸上
将经历刻画成不同形状的痕迹。
长大后的故事都渐渐遗忘,
只有童年时那些快乐的记忆,
却时常回放在大脑的荧屏上。
虽然,我们无法拽住时光
但我们,可以留住回忆。
(一)
最美的记忆是家乡河滩树林旁那条总是叮当作响的小河,小河的水透明又冰凉,每一个阳光的午后,我们脱得光光投身到小河的怀抱里,欢呼声和尖叫声比小河的水还响。我们在淤泥中相互涂抹成泥娃娃,然后一起嘻嘻哈哈;有时也为小蝌蚪找妈妈,翻遍水底的小石头;有时偷偷地把小鱼儿带回家,装在罐头瓶里看那些漂亮的小鱼张着个大嘴在瓶内壁撞啊撞;最怕的是被妈妈发现湿湿的布鞋头破洞口那个总不争气的,捣蛋的脚趾头。
(二)
那时,乡村没有幼儿园,也没有作业和书本的深刻影响,最难忘的是有个冬天张老师教拼音的记忆。那时老师在学校的土墙上挂了个小黑板,摇头晃脑的用当地话教我们拼音“guo国(老师念gui)国家的国(gui)”。
记得那时的冬天好冷,我们好多小朋友的手脚冻得红肿,奶奶求人用羊毛捻线给我綄了个毛袜穿上后脚不怎么冻了,可手背依然像半个红苹果。
我们用手电筒废电池中间的煤棒在地上写字,歪歪扭扭,每人在老师划给的地盘上写了擦,擦了写。那会本子很珍贵,一学期就用一两本。
(三)
童年的时光如同家乡那条小溪水,大多数的日子是清澈又欢快的,可有时也浑浊,也汹涌。不是所有的时光里都伴随着欢笑,无忧的年龄里也有辛酸和泪水。
夏天,每天放学回家就得去给家里骡子割草,或者给猪挖菜,右肩上常常背一个大背篼,手拿着月牙般的柴镰,俨然就是一个小农夫。最初不会割草,手常常被镰刀割破,被芨芨草割破。每天割,好多人割,近处地埂上的好草割完了就到山上去割,山地的地边有时候还回遇上蛇。背篼里的草总是压得实实的,因而背篼总是沉沉的,稚嫩的肩头痛过,肿过。暑假里还经常去拾牲畜粪,拾回家粪晒干后存放在房子里,冬天里用来烧炕取暖。我习惯在右肩背背篼,又是书包,又是背篼,几年下来,变得左肩高右肩低,奶奶还劝慰说:“左肩低右肩高,长大了好穿蟒袍。”
(四)
儿时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过年”。快过年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唱起那首奶奶很小的的时候就教会的歌谣:“到了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娘上了天,穿新衣,吃白面,高高兴兴过大年!”
每年过了这天我们就扳着指头数着日子,天天盼着穿新衣,放鞭炮。大年三十的下午最后再清扫一遍家,贴上对联,挂上灯笼,就开始过年了。除夕夜,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完饺子后啃骨头,然后给奶奶,爸妈依次敬酒,然后就开始,收“压岁钱”了!父亲每年的这天晚上也很开心,有时他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从大年初一早上开始就转亲戚,一整个家族几十号人一家一家转门叩头、“抢拜钱”。主人家站到廊檐下的台子上或房顶上往下散糖果,花生,大枣,毛毛钱,一院子的人欢呼着,抢着。有人摔倒了,别人故意压在身上,那个乐,真的是笑笔难描!剥开一个糖,含在嘴里,那个甜啊直透心房!
(五)
十二三岁了,长大了,开始有了好多爱好。吹笛子,吹口琴,最热爱的还是“打拳”。那会“少林寺”的上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阵“少林”热。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对武术爱好得要死了。打问到乡邮电所有个当过兵的职工会打拳,我们几个就去“拜师”学艺,我们天天跟在他屁股后面软磨硬泡,帮他干活,他终于答应教我们“擒敌拳”、“小洪拳”了。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有序的训练。什么马步站桩,弓步冲拳,打沙袋、练倒功,练得那个劲啊才叫个勤呢。后来在邮局订了《武林》杂志,照着书学会了好多套路。什么“鲤鱼打挺”,“腾空外摆莲”耍起来,倒也是敏捷洒脱。那会我家里有个一人粗的大杏树,我把一个沙袋吊到树干上,天不亮就起来打沙袋,吵得一家人不得睡觉,有次竟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后来在父亲的教育下我才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是最最重要的”之道理,也真正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
(六)
学“数理化”对我来说比练拳要难了。在父亲的严密监控下开始了规范化的学习,当时学校也没有几个数理化方面很专业的老师,老师也是一面自学一面教学的。父亲在乡镇上工作,他一次去县城开会,给我买来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在这套书的帮助下我很快入了门,后来竟以全班第一的成绩初中毕业。很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去县城,去县上参加中考的情景:下着好大的雨,我们十几个同学一伙,每人身上披着一大块塑料布,挽起裤腿,穿着球鞋,啪嗒啪嗒走了十六公里路,我们一路唱着歌,又说又笑。欢快的歌声合着塑料布上的雨点捶击声,还有脚踩在泥水中的声音,那美妙的韵律,那激动的神情;那身上的汗,脸上的水,鞋里的泥沙......
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记忆,我想,我到死的时候依然还回清楚的记着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