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语文为谁教

文章 2019-07-05 18:07:05 1个回答   ()人看过

小学语文姓小,当然是为小孩子而教。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教学常识却在具体的课堂上不知不觉间给淡忘了。

作为成人的我们,总是会想当然地“自作多情”。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理解想着法子喂给小孩子,相信孩子将来会像牛羊那样慢慢地反刍消化,还美其名日,这叫提升,这叫发展。

于是乎,课堂上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教师卖弄着孩子听不懂的高深学问,孩子说着“语惊四座”的大人话,以此来迎合老师的喜好。

其实,小学语文教学并不复杂,在我心里就是一座山,就是一道水,就是这种清晰可辨的“山是山水是水”的层次,如果教师非要整出个“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来,在我看来这就是折腾,严重地模糊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教什么和怎么教,最终还是属于教师个性化的选择与创生,前者关涉到教师的课程素养和学科意识,后者关涉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智慧。而独有“为谁而教”,才是唯一可以确定的对象。

为谁而教,其背后的寓意是我们要更多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儿童的学习心理。

儿童喜欢独立探索。他们一生下来,就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想想看,当下的课堂给了孩子多少因惊奇而发问的机会,又给了他们多少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相反,我们的课堂倒是出现教师的一灌到底、一问到底,即便那些称之为观摩的课堂,也不过是变了一点小戏法,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

儿童喜欢伙伴游戏。无论追求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其本质不能离开儿童的游戏精神。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就设计了辩论的环节。在相互对辩中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还有一位老师教学《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再现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或排练哑剧,或吟诵古诗,或古诗新唱,课堂显得情趣盎然。如果我们往深处想想,游戏学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儿童喜欢好为人师。在西方哲学家眼里,儿童是成人的老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多次论述了孩子的伟大之处,他还独创了“小先生制”。但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互教的场景。其实,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请学生来组织教学,孩子完全有这个能力。浙江张祖庆老师在教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篇《穷人》时,就大胆尝试了这种“小先生制”。张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一学生上讲台当起小老师,张老师自己屈尊当学生。课堂教学照样运作得很顺利。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孩子身上藏着很大的潜能。而这一切都需要老师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说,张老师的课堂上给了孩子一次惊艳的亮相,那么我们的视野不妨再往前推,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那堂经典课《太阳》,教师完全退到后面,把整个课堂学习让给了每一位学生。

因此,周一贯老师倡导的“语文为谁而教”这一思想的确具有哲学论和教学论的意义。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