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望远行》诗词鉴赏的内容
李璟《望远行》诗词鉴赏
望远行(南唐)李璟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注释】
1、朱扉:红漆门。(宋)柳永《凤栖梧》词之三:“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2、镇:常;永久。(唐)褚亮《咏花烛》:“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
3、扃:关门。
4、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位于辽宁省中部。曾为县名。今为市名。泛指今辽阳市一带地方。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重镇。李善:“《汉书》曰:辽东郡有辽阳县。”(唐)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五征戍忆辽阳。”
5、秣陵:秦汉时期,今南京的称谓。
6、砧:捣衣声。(唐)刘沧《秋日山寺怀友人》:“月明遥听远村砧。”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颀《诵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7、二毛,指头发斑白。
8、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唐)苏拯《古塞下》诗:“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自评】
此闺怨词也。上阕言思妇之处境。以白昼庭院之乐景反衬深闺之孤寂忧愁。“碧砌”一句点明季节,春花、秋花皆可通。与“秣陵砧”照应,余以为秋花最妥,盖砧声多现于秋季。“余寒”二句言其彻夜不眠,心如死灰也。下阕言思妇之心境。“辽阳”二句,承“梦难成”三字,言其不寐之因。一辽阳,一秣陵,虽相距千里,但阻不断情人遥思。两个意象,一虚一实,精巧别致,情婉动人。二人虽不得见,但以明月寄相思,砧声传牵挂。结句直抒其之忧虑,岁月奄忽,美人迟暮,良人宜早归。一“惊”字传神,含义丰富。整首小令层次分明,情真意切,手法多变,令人赞叹。
【译文】
台阶旁秋花明媚多姿,格外醒目。可惜那两扇红漆门却终日常闭,独居的女子不曾露面赏花。漫长的夜晚来临,闺房中残余之寒气萦绕不去,那女子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炉香已冷却,只有那袅袅上升的青烟独自游荡。
戍守辽阳的征人或许正望月,却不知此时远在千里的秣陵月下,一位女子卧听砧声,声声入耳,捣碎寸寸柔肠。秋风吹不尽的砧声,不曾带来远人一点音息,反催人相思无穷。不觉东方既白,金黄的日光照映在窗下。那女子蓦地从回忆中惊醒:韶光易逝,良人啊,你可知,你归来之日,我秀发已斑白如霜,青春不再!
杜甫《悲陈陶》赏析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⑵,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⑶,四万义军同日死⑷。
群胡归来血洗箭⑸,仍唱胡歌饮都市⑹。
都人回面向北啼⑺,日夜更望官军至。[1]
词句注释
⑴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⑵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⑶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⑷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⑸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血:一作“雪”。
⑹都市:指长安街市。
⑺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长安的人民。[1][2]
白话译文
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
蓝天下的旷野如今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此诗题注:“陈涛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3][4]
文学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