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中的净土瓦尔登湖优美散文

文章 2019-07-05 01:34:13 1个回答   ()人看过

有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芸芸众生,世间万象,我们经常无法在纷繁复杂、灯红酒绿中看清自己真正需要的归宿。

百六十余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独自幽居。三年中,他建造了自己的小屋,一边渔猎,一边沉思;一边耕耘,一边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深深影响了一代人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梭罗如是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雪域;冰雪淅淅、孤舟独钓的寒江;群山葱葱、紫雾腾腾的山林,想一想都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现在已无真正的隐士。《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自己的心迹?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的面目。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在书中,梭罗还从经济角度详实地记录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经济记录,他用他记录的数字证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个人隐居生活的实际可操作性,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说:“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而他短暂的一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梭罗,他的思想比我们走得深远,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让思维的触觉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内核,让灵魂找到了一个依托的所在,同时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种种感受,提纯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他勤奋著书,创作了二十多部思想性的随笔来润濡千千万万读者的寂寞心灵,让人们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特别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读着《瓦尔登湖》,会感觉心情恬静下来,觉得他的文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人衷肠。”(最初译者徐迟语),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归隐田园“南山种豆”、“东篱采菊”的东方自然之子陶渊明,他自耕自作,观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让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样也曾给我们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启示。这是自然之子的伟大之处,也是所有伟大心灵的非凡之处,他们的光芒总是辐射人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致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

同学们,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自己的内心探险去吧!

“无土时代”,我们的生命根植何处?

语文科组 冯素梅

电影《天下无贼》在全国公开上映引起社会轰动,相信不少人能对片中明星如数家珍,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原著作者是谁。电影是根据赵本夫的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

和《天下无贼》的通俗感人不一样,赵本夫在《天下无贼》之后创作的长篇小说新作《无土时代》则关注着人类在“无土时代”里的生命状况和生存意识,里面凝缩了很多的思考,如果联系现实细细品味,它的醇厚和繁复会让人陷入深深的忧虑。

《无土时代》叙写了现代城市从钢筋水泥、霓虹闪闪的现代都市到乡土化、纯净化、原始化的变迁。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新奇、环环相扣,同时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交替描写。小说面对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探讨着人们面对高楼与土地所作出的选择:太多的人一生奋斗的目标不过是抹去一身的土气,而又有太多的人居于高楼却喜欢自然的气息。它讲述了既冷峻而又严酷、既滚烫而又炽热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当代民众对土地的执著与眷恋,带给人们巨大的心灵震憾,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类焦躁的城市生活和美好的田园追求,揭示了当代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作品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是人类对生活、对土地的一种渴求和向往。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石陀的讲述,展示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价值理念,反思着城市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城市和乡村究竟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无土时代》的描述触目惊心:城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水泥路面,城市人讨厌春秋四季风霜雨雪,已经完全忘却了头顶上的天空和太阳,紧紧挤在“城市”的套子里走向迷失。农民挤进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村里留下的房屋无人收拾日渐倒塌,土地荒芜一片破败;除了村长,草儿洼的所有男性都离开了农村,留守的女性欲望压抑性情全变,城市里的男性农民流连暗娼发泄欲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呈现出强烈的“荒原”景象。

小说用“无土时代”来命名,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现代文明的工业废墟和城市社会浓烈硝烟,反映出在这个物质文化极其繁荣的社会背景里,城市人的生活、情感发生着畸变和扭曲。同样,在现代文明急剧扩张的“无土时代”里,仍然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土地、眷恋自然,他们同样在城市里居住,但是城市的发展变迁让他们意识到自我精神的空虚和失落,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自我生存的根基。为此,著名评论家王干对该小说作出了深情的发问和评述:“是谁在都市里播种麦子?是谁在城里怀念庄稼?他们莫非是城市社会的破坏者?他们难道是是现代文明的掘墓人?”

很显然,“无土时代”中的“土”已不仅仅是实指意义上的土地,而是指足以承载人们生存的生命之源,精神之基。显然是作为一种根本性的哲学层面的价值观来演绎的,它成为小说中许多人生命行为或潜或显的动因。

《无土时代》是写实的,又是浪漫的;它是真实的,又是奇幻的;它是粗犷的,又是细节的;它是叙事的,又是抒情的;它是感性的,又是思辨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又借鉴悬疑小说的某些特征,故事悬念叠生,非常好看。时下的长篇小说普遍思想匮乏,而《无土时代》继王小波《黄金时代》等三部曲之后再次展示出思想锋芒,对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文明进行了尖锐的反思,对当下经济过热、国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追问。《无土时代》这部赵本夫继《天下无贼》之后创作的长篇力作,值得我们忙里偷闲花点时间去阅读。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