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你被文字感动了吗作文

文章 2019-07-04 17:09:12 1个回答   ()人看过

答案是否定的。没被感动:“不就是一首诗嘛!没什么特别的!”

仅仅是一首诗吗?再读这首诗,脑子里产生疑惑:为什么诗人要写“客舍青青柳色新”?为什么诗人要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带着问题,查阅资料,走进中国古典诗歌,了解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我懂了古诗里的“柳”。柳”不仅是“柳”,那是诗人的情:“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我知道了折柳送别的习俗:“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 。我懂了“酒”,那是志同道合朋友心灵相犀无声的语言,一杯酒,一片情,一杯酒,一世情。

曾经以为自己文学功底还不错,随着备课的深入,深感自己的浅薄。没有吃透文本,怎能驾驭了文本?于是,不再为某个环节怎么设计更新颖煞费苦心,静下心来读书,再读书。夜深人静的夜晚,读章炳麟的《訄书》,读《诗经》,读《二十四诗品》……

备课的过程,是读书的过程;备课的过程,是感受中国古典诗歌魅力的过程。爱上了诗,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简约而不简单。

再读诗,又有疑惑:王维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的形成与这个人的性格、阅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带着问题,走近了王维。

读《王维生平事迹初探》我了解了他的才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解他坎坷的经历“安史乱起,被叛军俘获”;了解他的心路历程“政治上灰心,寄情山水田园和佛教禅理”……读着,诗佛王维的形象在我心中丰满起来。《送元二使安西》写于安史之乱前,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西出阳关是壮举,为国效力是男儿的责任。可是,此一别,再相见遥遥无期啊!史料记载,渭城一别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西出阳关,真的是无故人了!那是一种怎样的辛酸与无奈啊!懂了王维的心,懂了字里行间的情。

再读此诗,脑海中留下的是两组画面:以渭城为代表的阳关以东细雨如酥、客舍青青、杨柳依依……一派生机盎然;阳关以西却是黄沙漫漫、风吼马嘶、杂草丛生……一片凄惨荒凉。阳关以东有好友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欢乐的场面,有临别时好友的殷殷嘱咐、恋恋深情,出了阳关却是孑然一身,孤独寂寞。诗人像一位技术高超的摄影师,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将远山近水,人喧马啸,通通舍去了,淡化了,只撷取了送别环境中最富感染力的景物——蒙蒙细雨中的青青杨柳,最动人心弦的一刹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真切感受到了王维——重情重意的王维,才华横溢的王维。

我深深爱上了这首诗。听古筝曲《阳关三叠》,听歌手童丽演唱《渭城曲》,潸然泪下。由衷感慨: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不再追求花哨的环节设计,以情感为主线,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和我一起走进古诗,走近王维,读懂了一首诗,留下了一片情。

完成《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想起薛法根老师的那句话: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一个语文老师,怎样能感受到字词的冷暖,语言的温度呢?提高文学素养,增加文化的厚度!深深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将这份爱传递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师一生的功课!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